消災延壽的人生觀(2)
80年度-心印法師主講
-圓禎法師筆錄-
一、前言
非常高興今天大家有因緣來普門學苑參加「祈安觀音法會」念觀音修觀音法門。我們普門學苑的祈安觀音法會,所徵求敬獻的光明燈,分有福慧燈、吉祥燈、護法燈、結緣燈,前三種光明燈──福慧燈、吉祥燈、護法燈,都有規定敬獻的功德金,後一種光明燈──結緣燈,並沒規定敬獻的功德金,是由信者隨喜供養。很多信者要登記敬獻光明燈的時候,都會問我,那一種燈的功德較殊勝,我都向信眾說︰『功德都是一樣殊勝,沒有什麼增減,隨個人的經濟能力歡喜布施,自然就會成就布施功德。』
「布施」這個法門,在佛法中是給信者用來度化自己的慳貪習性,是修菩薩道的第一個修持法門,但是很多世俗人不知布施的功德是建立在隨緣隨力的歡喜心上,所以對布施的行為時常會在施捨的財物上,較量功德的多少,因為有增增減減的分別心,不但度化不掉貪念的業障,往往也會再引起瞋念的業障,如此的布施行為,因為突破不出「瞋念的迷惑」,往往也會產生很多、很多不如意的生活煩惱。
昨天我有向大家提示過,若要擁有「消災延壽」的人生,必須要有一份不受「貪、瞋、痴」所迷惑的修養,所以昨天我和大家共勉一份「不受貪念所迷惑」的修養,今日我又再藉法會的因緣,來和大家共勉一份「不受瞋念所迷惑」的修養。
二、培養不增不減的生活觀念
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一休禪師,他有許多風趣的言行。有一天,有一位將軍派人送帖去請一休禪師去將軍府供養。
禪師就如約赴宴,這天,一休禪師隨便穿一件短衫就去將軍府,想不到府前門口的守衛看到他,竟然大聲向他喝說︰『喂!你這個瘋瘋癲癲的和尚,走開!走開!』
一休禪師感覺很奇怪,就向守衛說︰『喂!是你們家的主人請我來將軍府吃飯,我來應供,你們卻要趕我走?』
守衛帶著不屑一顧的神色對他說︰『胡說!我們主人今日所要供養的是鼎鼎大名的一休禪師,你算什麼?快走開!快走開!』
一休禪師被趕走以後,回去寺內,馬上就在短衫上面套穿一件長衫,又趕去將軍府應供,守衛看見一位衣表莊嚴的和尚來到將軍府,趕快就上前迎接,將一休禪師迎請入將軍府內。
開宴的時候,一休禪師入席應供,侍者送飯菜來到桌上,他碗端起來,就將飯菜倒入長衫的衣袖裡,侍者看到這種情形,就小聲的在一休禪師耳邊說︰『師父!飯菜如果你想要帶回去的話,我會吩咐廚房的人另外準備一份給師父隨手帶回去,這時候送來的飯菜,是現在要供養師父的飯食。』
一休禪師向全席的人微微一笑,回答侍者說︰『你們不是請我來吃飯的,你們是要請我這件長衫吃飯!我穿一件短衫來應供,守衛將我趕走,我換一件長衫來應供,守衛就迎請我入府供養,所以我就將飯菜倒給長衫吃!』
說完一休禪師就將長衫脫放在飯桌前,風趣的離開將軍府回寺去了。
故事中的將軍府前的守衛,因為著境應對,認衣作主,所以一休禪師的身份,就因為守衛的著境應對,而造成有增有減的身價;一休禪師因為有不增不減的生活觀念,所以他能夠不受境界的束縛,來去自如,遊戲人間。
在我們身上,眼、耳、鼻、舌、身、意,佛法稱作「六根」,這六根也好像我們自己府宅前的守衛,如果這六個守衛對所接觸的六塵,若著境應對的話,就會產生無明的行為,容易因為外境的一增一減,造成內心的不平衡,內心一旦有不平衡的現象,就會產生瞋怒的業障。
譬如:有一種人,他很愛穿美麗的衣服,他每穿一件新衣,心內就一直盼望別人來注意他所穿的那一件新衣,希望能夠聽到人對他衣著的讚美,如果有人向他讚美,他的內心馬上就感覺自己很有光彩;如果沒有人向他讚美,他就對那一件新衣沒有好感;如果有人嫌他所穿的新衣,他就開始討厭穿那一件新衣,甚至對那件新衣越看越不順眼,乾脆將衣服丟掉不穿它了。
又有一種人,很重視自己的名位身價,因此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稱呼,如果他是某某廠的廠長,一定要人稱呼他廠長,他才會感覺顯耀出自己的名位身價。我出家將近三十年了,過去參學中的同學,都叫我「阿彌」,在教界交往較密切的朋友都叫我「印的」,來台中創立普門學苑這個道場,從信徒到皈依弟子,有人稱呼我「師父」、也有人稱呼我「印師父」,也有人稱呼我「印法師」,我的長輩叫我「心印」,現在也有晚輩稱呼我「師公」,在我的心中,不管是「阿彌」或「印的」或「師父」或「印師父」或「印法師」或「心印」或「師公」,我都把它當作是一個名詞而已,這中間沒有一個名詞我認為代表著我的名位身價,所以名稱在我心中並沒有什麼名位身價的增減煩惱。
有很多人因為著在名相上,所以往往會因為一個稱呼上的名相,產生對自己身價的煩惱,有時出現驕傲的心態,有時出現自卑的心態,如果有一個稱呼給他感覺不夠尊重,有損他身價的時候,馬上「瞋怒的業障」就現前,身心就會苦惱、不痛快、不安寧。
我們六根面對六塵,都是如此著境應對,所以人的情緒時常隨境轉,被境束縛,在生活上產生「瞋怒的業障」,身心不得安寧,這種心苦就是沒有「不增不減」的生活觀念,內心受瞋念的迷惑所產生出來的「瞋恚業障」。
我們大家可以冷靜來分析自己的心念,當你發覺別人侵佔了你的利益的時候,當你感覺自己所付出的勞力比別人多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內心中會充滿不滿的心態?這都是心理放不下增增減減的情境,受境所縛,所以才會引起這種不平衡的心理,這種情形叫做「瞋念的業障」。
三、結語
「消災延壽」的人生是建立在安寧的身心修養上,所以大家若想要擁有「消災延壽」的人生,也必須要去培養「不增不減的生活觀念」,因為有不增不減的生活體認的人,對外境的一增一減,就有不增不減的如如不動之定力,如果我們的生活能夠對一增一減的外境不起增減的煩惱,這就是為自己消災解厄,能夠消除很多、很多的瞋恚業障,瞋恚的業障一旦消除,自然身心能夠很安寧、很清涼,在生活上就會帶出延年益壽的福報。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時常去觀照自己的心態有沒有受瞋念的迷惑。當怒火攻心,心頭一把火在焚燒的時候,這種心苦就是自己的苦難,觀照得出自己的苦難,就會想尋求解脫,要解脫苦難,就要有自我教育的「觀音」修養,這樣才能發揮超越瞋念的自度力量,在「觀音」的自度修養中,得到「觀音妙智力」加被,過著安寧、清涼、自在的人生。
最後,我深深的祝福每一位同修解脫心中的瞋恚業障,在普門祈安觀音法會中,大家念觀音共修觀音法門,仰仗觀世音菩薩的加被,個個得到觀自在的人生。(民國八十年農曆九月十八日講於普門祈安觀音法會)
師父開示文
09
07-2015
消災延壽的人生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