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四十二則
一念過差,足喪平生之善;
終生檢飭,難蓋一事之愆。
【譯文】
檢飭︰查驗、約束叫檢。飭音讀若赤,注音作ㄔˋ,嚴謹的樣子。檢飭即很嚴謹的檢點身心行為。
【譯文】
一個念頭的偏差所造成的過失,就可以喪失掉一生所累積的善德;一生嚴謹的檢點所作的行為,亦難遮蓋做錯一件事情的罪過。
【講話】
我們在生命中有許多選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生觀的選擇,因人生觀是一個人生活的大方向,一生所朝向的目標,就像本則《菜根談》的嚴謹觀念,也是古德用以自律品德的人生觀。
于謙是明朝抗敵衛國的英雄,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有一首「詠石灰詩」,內容這樣說: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豈等閒;
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于謙這首「詠石灰詩」的文字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選取石灰的「美德」作為自己自律的人生觀,自勉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留清白的人格在人間。于謙的自律方向,正和這則《菜根談》提示做人不容在人生上留下「一念之過差、一事之罪愆」一樣的嚴謹。
列子學射箭,已經能射中箭靶了,去請教關尹子射箭的技藝。
關尹子問他:『你知道你能射中箭靶的道理了嗎?』
列子回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這樣你的射箭技藝還不行。』
於是列子回去繼續再練習了三年,然後又去請教關尹子射箭之道。
關尹子還是老話一句,問他:『你知道你能夠射中箭靶的道理了嗎?』
列子說:『知道了。』
這時關尹子就肯定了列子的射箭技藝,對他說:『這樣你的射箭技藝已經成熟了,你已經可以說是學會了射箭,今後要牢牢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輕易丟掉。不僅射箭應該這樣學習,治理國家和做人也都應該這樣學習。』
做人也要像列子在學射箭一樣,射箭有射箭之道,能掌握到射箭的「所以然」,才算懂得射箭;做人也有做人之道,能掌握到做人的「所以然」,才算是懂得生活。但許多人卻不知道要好好地生活,也必須「學做人」,在學做人的學習過程中,要建立像本則《菜根談》對防範過失、罪愆所提示的嚴謹觀念,也是要掌握到學做人的「所以然」,才能圓滿莊嚴的人格。
在深山的古寺裡,有一位修行的老和尚,經常打坐入定,有一個魔鬼想來擾亂他,破壞他的道行,就是沒有機會下手作出破壞他道行的干擾。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個辦法,將自己變成一個沒有嘴巴的怪物,出現在老和尚的面前,想嚇唬老和尚,干擾他修定。老和尚看到了,對眼前的怪物不但不恐懼,而且對他說教,用慈和的語氣跟怪物說:『你是什麼東西?怎麼沒有嘴巴呢?不過沒有嘴巴也很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你沒有嘴巴反而可以少惹一些禍害,也能減少一些毛病。』
魔鬼看自己變化的怪物嚇不倒老和尚,又變成一個沒有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的之前,老和尚看到了,對他說:『啊喲!你怎麼又變成沒有眼睛呢?其實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眼睛亂看是很危險的事,容易造業,能把眼睛收起來,心境反而不受塵緣誘惑。』
魔鬼看老和尚如如不動,沒機會破壞他的道心,又變成一個沒有手的怪物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到時,仍然平靜的對他說:『你怎麼會再變成沒有手呢?哦!沒有手也很好,沒手以後你就不會殺人、打人,可以減少造作惡業。』
魔鬼變來變去,老和尚都無動於衷,最後乾脆變一個只有上半身的怪物出現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看到了一樣很平靜的對他說:『咦!你怎麼又變成沒有腿呢?其實沒腿也很好,一動不如一靜,沒有腿可以跑路,更加有時間用功修習禪定。』
故事中的老和尚對外境的干擾,所以能夠如如不動,就是他已經掌握到修定的「所以然」了,所以才能不費半點工夫就將魔鬼給降服了。因知,一個人如果懂得嚴謹的自律人生,必然也會掌握到做人的「所以然」。
一個人建立嚴謹的自律人生觀,是用以訓練自己的堅定意志力。就如陶、瓷器的製造,皆需經過火焙日曬,時間愈久,質地就能愈堅固;古時的磨鏡也是一樣,若不經過一番琢磨,則鏡子的亮光將顯現不出來,故越是上等的藝術品,所須的琢磨工夫越多,此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的所以然。
其實防範心行的過差,終生檢飭,也難免會有疏忽檢點之心行,要維護清白無瑕疵的圓滿莊嚴人格並非易事,不過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學做人若能有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嚴謹自律人生觀,念念防範過失,事事檢飭罪愆,即使有所疏於防範,當過失、罪愆現前時,慚愧心就能激發他努力照顧自己的心行,不敢放逸。
所以一個人有嚴謹的自律人生觀,他的過失必然如月蝕,人人皆知,因其過失人人皆知,必能通於懺悔,還是有機會恢復他本來清淨的面目的。
比如:我們看到白布上的一點小污點,用水把它洗掉,很快的就能夠洗乾淨,不要看到白布上的一點小污點就大驚小怪,以為無可救藥,白布上的一點小污點,如果和骯髒不清潔的抹布做比較,這小小的污點又算得了什麼?
古人說:『君子之過如月蝕,人人皆知。』所以對一個自律嚴謹的人犯了過失,就如白布很潔白,稍有不淨,人人見之,我們看到這點小污點,不要輕視它,只要知道發慚愧心,知道懺悔,這點污點,用懺悔之水來洗滌,即使洗不掉也能淡化,因為白布上的小污點總比髒得找不到一點潔淨之處的抹布,更有機會恢復它的本來清淨面目。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手腳不乾淨,偷竊成性,終於自食其惡果,落入法網,被判處極刑。
臨死前,法官問他:『你還有什麼願望或遺囑嗎?』年輕人表示:『我希望處決之前,能夠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於是法官傳年輕人的母親到法場來,這位母親趕到法場,傷心欲絕,問兒子:『孩子!你希望媽為你做些什麼事呢?』
年輕人對著哭成淚人的母親說:『媽!孩兒是個即將處決永別人間的人,還會有什麼希望勞煩您,不過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母親聽了無限慈愛的對著眼前兒子說:『孩子!你有什麼願望,儘管說吧!』
年輕人要求說:『我從小由您乳哺長大,孩兒希望臨死之前,能夠再吃一口您的奶。』
做母親的聽到兒子如此哀求,毫不猶豫,馬上就掀起自己的衣衫,讓兒子吸吮他的奶,可是這個年輕人在吸吮母親的乳頭時,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乳頭給咬斷,並且滿腔怨尤的對母親說:『我年幼的時候,無知不懂事,偷取了別人的東西,您不但沒阻止我,反而說我能幹;我搶奪別人的錢財時,您卻幫我隱藏,從小就是您這個當母親的人沒有好好教導我的是非觀念,所以今天我才會遭到被處死刑的下場,這一切都是您的過錯,我恨您!』
從這一則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從小沒有嚴謹的自律人生觀,即使以刑罰來規範他,亦難喚醒他自我反省、自我懺悔的慚愧心,他的頑劣性情,就像一塊髒得找不到一點點潔淨之處的抹布,就因為沒有慚愧心,故尋覓不到懺悔的活泉可以洗滌污濁,除了置之於死地,別無救藥。
自律心行在進退之下,往往有不可思議的變化,一般人只懂得往前跨步前進才有路走,不懂得往後退步亦有可行之道,所以佛門大德常警誡世人在進退當下小心自律心行,以免誤踏腳步,鑄成大錯。
有一個商人,在外做生意,因為年關將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過年,突然想到要帶些東西給家裡的太太,他在市場裡裡外外繞著走,看到一個老和尚坐在一個角落,身邊擺著一塊寫著「賣偈語」的招牌,就好奇的走過去問老和尚:『什麼叫做賣偈語?』
老和尚說:『你想要買我的偈語嗎?本來我的偈語一首是賣二十兩黃金,看你是個有緣人,打對折賣給你,一首偈語賣你十兩黃金就好了,你買回去會受用無窮的。』
商人不知道偈語是什麼,對老和尚說:『偈語是什麼?價值十兩黃金,怎麼這樣貴啊!好吧!就跟您買一個偈語回去送給它婆吧!』
這時老和尚就叫他仔細聽著,然後開口朗誦道: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
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老和尚朗誦偈語後,又叮嚀商人:『你要記住,以後你若忿怒生氣的時候,要把我賣給你的這一首偈語拿出來念一念,大事能化小事,小事能化無事。』
商人聽了覺德好像被老和尚騙了,就向老和尚抗議說:『就這四句話值十兩黃金嗎?沒這個價值吧?老和尚您簡直是在騙人!』
老和尚只是哈哈一笑置之,商人看老和尚是位老人家,也不和他計較,付了十兩黃金就匆匆的趕路回家了。
回到家正好是深夜的時候,門也沒有上鎖,隨手一推就推開來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經睡著了。這時他突然發現床下有兩雙鞋子,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他想:『怎會有兩雙鞋子呢?好呀!你這個不要臉的賤人,我不在家的時候,就作這樣的壞事,我今天要你們這對姦夫淫婦好看!』
商人氣衝衝的轉身到廚房拿了一把菜刀,走到床前,正當舉起刀子要衝動殺人時,突然想起他向老和尚買的偈語,於是猶豫一下,開始念起那首偈語,他就在房間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的進退走動,念偈語的走動聲音把床上的太太驚醒了。
太太一醒,看見丈夫已回家,就埋怨他說:『唉喲!你這個人,怎麼這麼遲才回來?』
丈夫對他怒道:『你心中還會有我嗎?我問你,你床上躺的男人是什麼人?』
太太說:『沒有呀!』
於是丈夫指著床前的鞋子責問道:『那麼這雙鞋子的男人是誰?』
太太恍然大悟,忙向先生解釋說:『唉喲!看你這個老糊塗,連自己的鞋子都認不得。今天過年啊!你都不回來,為了圖個團圓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擺在床前,伴我過年啦!』
商人聽了不覺脫口大聲喊說:『有價值!有價值!老和尚的這首偈語就是黃金一萬兩也值得!』
心行的進退,就像上面所舉的故事,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在心行的自律上,進退之間,回頭退步亦有海闊天空的天地。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有了過失不知回頭,一念過差,即使如本則《菜根談》所提示,會喪失掉一生所累積的美德,若知道回頭,必然也會在人生的過程上,邁向更成熟、更有意義的另一個階段;雖然一生嚴謹的檢點所作的人事,如本則《菜根談》所提示,亦難以遮蓋做錯一件事情的罪過,若知道回頭,即能通於懺悔。
生命的價值,不光是生命的過去,更大的價值是生命的未來,因為未來就是每個人的希望,在懺悔中就能夠重新建立未來的生命價值。但願我們除了自勉以這一則菜根談的嚴謹觀念做為自律人生觀外,更要掌握到做好人的「所以然」,在懺悔的道德生活中去圓滿莊嚴的人格。
(載於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第六十二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四十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