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四十則
欲遇變而無倉忙,
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
欲臨死而無貪戀,
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
【譯文】
想要在遭逢突變時,心不會倉忙失措,就須要在平常時訓練自己對每一個心念都把持得住;想要在面臨死亡時,心不貪戀世緣,就須要在生存時訓練自己對生活上的事事看淡、放得開。
【講話】
佛經上說︰『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古人亦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心念的活動,能緣生種種現象,只要有安定心念的修養,千變萬化的境遇,都能從容應對。否則黑夜走暗路,看到地上的繩條,也會誤當是一條蛇而驚慌落魄;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音,也會疑為鬼魅作祟而心驚肉跳。如果提得出安定心念的修養,對突變的境遇,就不會有「杯弓蛇影」的疑懼。
本則《菜根談》提示我們,從容應對的能力,是從「念念守得定」的修養中發揮出來的。古德對心念的把持修養,提示說︰『將靜心投入亂念裡,亂念全入靜心中。』此「靜心」即是定的工夫。又儒家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同樣也道出一個人「遇變不會倉忙」的應變能力是維繫在心念的靜定工夫。
阿丁是一個性情急躁的人,很容易發脾氣。有一天看到朋友穿一雙和他一模一樣的新鞋,就問朋友說︰『嘿!你今天穿一雙跟我一樣的新鞋,這雙鞋子你多少錢買到的?』
朋友舉起右腳回答阿丁︰『九百元。』
阿丁聽了,馬上就氣呼呼的罵起來了︰『什麼?你這雙鞋子只買九百元,我的是花一千八百元買到的,豈有此理!賣我鞋子的商人太不公道了,我今天一定要去找他理論,討回公道。』
阿丁不甘自己多花一半的錢,很氣憤的大罵商人,他的朋友看阿丁暴跳如雷,又慢條斯理的舉起左腳,對阿丁說︰『你發什麼脾氣呀!我是說右腳的鞋子要九百元,左腳的鞋子也要九百元,合計起來也是一千八百元。』
阿丁聽朋友這樣解釋,才平息了自己認為被人佔便宜的憤怒情緒。
像阿丁這樣沒有靜定涵養的人,往往會小事大作,表現出倉忙失措的言行。一個人內心時常憤怒急躁的話,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石頭,會擾亂我們原本清澄的智慧,使我們失去理智,對事理不能有正確的判斷。在生活中,當我們把心念靜定在工作中時,工作效率不但能提高,而且也會有奇蹟出現,許多音樂家、雕塑家、發明家、文學家的精華不朽作品,都是透過靜定心力所成就出來的作品,所以遇到突變事故,能集中心力去應對突變事故,自然會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事變突破能力。
下舉佛門流傳的一個故事,來看靜定中的心念力量︰
有個老太太跟人學唸「唵嘛呢叭彌吽」,教他唸的人,將「吽」的發音唸錯了,唸成「牛」的發音。老太太每天都以靜定的心念在持唸「唵嘛呢叭彌牛」,他用二個大碗,一個裝一升豆子,一個是空的,當他作功課時,就把一升的豆子用來計數,用空碗作為計數容器。
他每天的功課就是唸一升豆子的「唵嘛呢叭彌牛」,每唸一句,就從裝一升豆子的大碗中,拿一粒豆子投入空碗中,一直到原裝豆子的那個碗中的豆子,都數完成為空碗時,才完成功課。
老太太如此受持幾年之後,竟然能憑他的靜定心念,就能使豆子自動隨他的咒語,一句一粒的跳到計數的空碗中,可以說老太太在做功課時,其靜定的功夫,已經將功課修到出神入化了。
有一天,一個法師行腳到老太太的家,已近黃昏,向老太太借宿一晚。夜裡老太太在做功課時,不斷的唸「唵嘛呢叭彌牛」。
翌日法師問老太太︰『你昨天晚上在唸什麼?』
老太太說︰『我在受持咒語,唸「唵嘛呢叭彌牛」我天天都受持一升豆子的咒語。』
法師聽到老太太把「吽」念成「牛」的發音,就向老太太更正說︰『老太太您真精進,不過你咒語的發音唸錯了,是「唵嘛呢叭瀰吽」不是「唵嘛呢叭瀰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唸錯了,就依照法師的指示更正過來,但因為多年來唸習慣了,一改口後,心念常在「吽」與「牛」的發音上打岔,本來靜定的心起了分別,心力無法專注,豆子竟然不再隨他的咒語一句一粒的跳到計數碗中去了。
這情形正如我們以專注的心力面對工作時,在一天中,可以成就數天的工作效率;以散亂心面對工作時,就是一天可完成的工作,做上一星期,或許也無法完成。
培養靜定的心念,也要具備有正信的條件,因為迷信和邪信的觀念會像一條繩索,束縛自己的心念,為自己帶來很多無意義、無價值的執著,使自己的人生時常為突變事故苦惱,不知所措。
比如︰有人迷信送「雨傘」代表「離散」,送「手巾」是象徵將有「傷心事」要發生,諸如這些忌諱之事,往往會使一個人面對人事不知所措,本來無事,卻因他個己的迷信禁忌,在生活中產生「杞人憂天」的自擾苦惱。佛法有一句話說「心迷世間轉、心悟轉世間」,告訴我們一樣的境遇,悟者能轉境,迷者就被境所轉。
從前有一個人去拜訪朋友,朋友留他吃午餐,主人很熱情招待。午餐中的菜,其中有一盤很淡,主人吃到這盤平淡無味的菜,立刻到廚房拿少許鹽放入菜中攪和,對他的客人說︰『你再嚐嚐看,這回就不會淡得沒味道了。』
客人夾一口來吃,果然感覺滋味大增,就稱讚主人︰『哦!好吃多了,加一點鹽以後,這盤菜的味道果然大不相同了,真不可思議!』
這個客人回家,正巧太太回娘家去,他就自己下廚料理晚餐,他在洗菜時,這樣想︰『我今天學到煮好菜的祕訣,原來要使菜的味道好,就要在菜裡放一些鹽,一點點鹽就能使菜從平淡無味變作滋味無窮,如果再多放一些鹽,味道一定更美妙!』
於是他煮菜時,就從鹽甕抓一大把的鹽撒入菜中,結果煮出來的菜,鹹得無法下嚥。
眾生面對同樣的境遇,因為對事理有「迷、悟」的觀念,所處理出來的效果,就有如同故事中的主人與客人的差異現象──悟者可以表現出適可而止的行為,迷者的行為則過猶不及。古往今來許多聖賢,都是在「轉迷成悟」中把握住惺惺不昧的心念,以此心念看萬事萬物,因為他們已經轉化了執迷的業障,自然就有解脫自在的應變能力,能夠使自己生活在超然物外的逍遙天地中。
本則《菜根談》另外有提示我們要在生活中學習看開世緣,臨終才能夠出離貪戀世緣的痛苦。看開世緣,淡化貪戀心的這份修養,必定要在世事的變遷中作「苦、空、無常」的體認。一般人因為愛戀世緣,自然會產生逃避死亡的恐懼不安心態,然則死亡是眾生身命的必然過程,莊子說逃避死亡的人,內心的恐懼不安,是一種「遁天之刑」,所以說死亡本身如果是一種不幸的話,逃避死亡,不敢面對現實的人,在生活上承受「遁天之刑」,更加不幸。
只有勇於接受死亡的人,才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發揮生命活力;只有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看淡世事遊戲人間。古今佛門有不少大德視生死一如,臨終時都能表現出心無貪戀的坦然現象。下舉汾陽善昭禪師生死無所牽掛的事蹟,看一個勘破死亡陰霾的人,心無貪戀世緣的自在解脫現象。
善昭禪師在汾陽時,有一個朝廷大官龍德府尹李侯,下令善昭禪師到承天寺當住持,善昭禪師不領情,李侯府尹就連下三道命令,禪師仍是無動於衷,李侯很不高興,又派一個使者再去迎接禪師,使者臨行時,李侯威嚇使者說︰『你給我聽著,這次你若不能將善昭禪師帶回來,我就把你活活打死。』
使者失魂落魄的去哀求善昭禪師離開汾陽到承天寺去當住持,請禪師大發慈悲救他一命。禪師看到這種情形,不去是不行了,就先問座下眾弟子說︰『我怎麼能夠一走了之,要帶你們去,你們又都趕不上我。』
這時有位徒弟便上前說︰『師父!我一天可以走八十里路,我跟您去好嗎?』
禪師搖頭,歎口氣說︰『太慢了,你趕不上我。』
接著又有位徒弟也上前稟說︰『我去,我的腳程更快,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禪師還是搖頭說︰『也是太慢!』
這時一群徒弟都面面相覷,紛紛猜測師父的腳程究竟有多快,其中有一位徒弟出來向善昭禪師頂禮,跪下來說︰『師父,我懂您的意思,我跟您去好了。』
禪師問︰『你一天能走多少腳程?』
這位弟子回說︰『師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禪師聽了,便高興的對眾弟子告辭說︰『好吧!我們走了!大家珍重!』
於是,善昭禪師就一動也不動的坐在法座上微笑的圓寂了,那個弟子也恭恭敬敬的站在法座旁邊立化了。
像善昭禪師這種把死亡當遊戲的死法,不是表現得毫無貪戀牽掛嗎?佛門中不少高僧大德,看淡了世事後,不但不貪戀世事,更將自己的身心奉塵剎。台北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長老,曾付託晚輩說︰『我過世荼毘以後,替我把骨灰撒到海裡,跟魚蝦結個緣!』長老這樣的放下自己的遺體,其不貪戀世事又將身心奉獻給塵剎的灑脫觀念,和一般人執著貪生的觀念,成了很強烈的對比。很多人活著的時候,貪得無厭,買這塊地、買那塊地,炒得地價暴漲,使得窮人死無葬身之地;死前還預先為自己建造一座高大寬廣的墳墓,如此活著的時候與死人爭地,死了以後又要與活人爭地,未免太貪心了!
一個能看淡世事的人,對死亡以後的身後事,都相當放下,像莊子在快要死的時候,對弟子們想厚葬他的意見表示說︰『你們不用這麼麻煩,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寶,用世間萬物做殉葬,還不夠豐富嗎?何需商量什麼上等棺木來厚葬我呢?』
弟子們聽了,都無法接受莊子這種灑脫觀念,對莊子說︰『不行啊!這樣就得把您的遺體放置森林露天中,如此您的遺體會被禿鷹啄食掉的,還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
莊子聽了笑笑對弟子們說︰『露天讓老鷹吃掉屍體,和埋在土裡給螞蟻蛆蟲吃,還有
什麼差別?你們又何必從老鷹的嘴裡搶去給螞蟻蛆蟲吃呢?』
人,有生必有死,我們要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像莊子那般了無掛礙的撒手而去。總之,一個人對在世事的閱歷,越能夠放下塵緣,就越是能了生脫死,當一個人有了「臨死無貪戀」的灑脫涵養時,必然有達觀的智慧面對死亡,讓自己的死即使不能遺愛人間,也能超越出貪戀塵世的枷鎖,走得自在解脫。
(載於民國八十三年九月二十日出版之第六十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四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