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三十九則
言行相顧,心述相符;
始終不二,幽明無間;
易世俗所難,緩時流之急;
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
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
【譯文】
做人所說的話與行為都要能夠一致,內心的涵養與外表的修養表現要相符合;做事從始至終要貫徹到底,不管在暗處或明處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操守原則;一般世俗人認為很困難面對的事要能不以為難,一般世俗人爭相追逐的事要能等閒視之;對自己的期許要置身於千古聖賢行列,不屑做一個隨塵緣欲波逐流的凡夫。
【講話】
這一則《菜根談》所談的修養有四點︰第一教我們做人要樹立身心一致的人格。第二教我們做事要有堅定意志和光明磊落的坦白操守。第三教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不追逐無意義之事。第四教我們要超越凡夫心行,以古聖先賢為楷模。下面我就針對這四點提示,來和大家做生活上的修養探討。
第一、探討身心一致的人格修養問題︰
我在台中建立「普門學苑」大約快二十年了,走的是文化與慈善路線,光是這二種事業的應對就夠我忙了,但我還是在生活中早晚撥出一點時間來種植一些蔬菜,一來把它當作運動,二來也可以減少生活消費。記得曾有一次,我在做農事時,有一位學佛的信徒,很關心我的戒行問題,特地到田園提醒我︰『農耕也犯了殺生戒,是佛門戒律所不允許的。』
當時我回答他︰『我喝一杯開水就已經犯了殺生戒,豈只是農耕!』
那麼從這個問題來說,我們時常不斷的在勸導信徒要持「不殺生戒」,自己卻做不到持不殺生戒的「表相」,這樣又如何去建立身心一致的人格修養呢?
有關持戒的身心修養,如果站在持戒的「表相」上看持戒者的身心修養,是很難論定一個人的內在涵養。我們可以從「營生」與「功德」這兩個立場探討這箇問題。
眾生為謀求生存,「飲食」是不可缺少的營生條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為飲食,即使是素食者,都難免會有傷害生命的時候,若站在營生立場上,看一個佛教徒持不殺生戒的持戒情操,看他的不殺「戒德」比看他持戒的不殺「表相」還重要。
所謂「戒德」,就是持戒者由持戒的理念,在行為上發露出內心的慈悲護生操守。佛教雖然倡導「不殺生」的戒行,但任何一個佛教徒,包括吃長素者,都不可能在行為上做到完全不殺生的持戒表相。就如前面我所說的,喝一杯開水就已經犯了殺生戒了,因為佛陀說過,一杯水之中有「八萬四千」那麼多的微生物的生命寄生在水中,處理飲食,光是煮開水就維護不了不殺生的持戒表相了,就是不煮喝生水,一樣也吞下眾多微生物的生命,同樣也做不到不殺生的持戒表相。
因此佛教倡導不殺生,並不在持戒的「表相」上建立修持功德,而是在持戒者內心對生命的「尊重度」建立修持功德。如果一個人不曾在生命的尊嚴上建立尊重心的話,只為善行「功德」造作不殺生的持戒表相,即使天天「放生」也談不上有身心一致的放生修養。
我曾經在《普門雜誌》讀到一篇轉載自民眾日報的文章──「游不出大海的海龜」,這是著者「見融」因為看到放生者只為求功德,不顧海龜生命的尊嚴,有所感觸而寫的一篇感慨文章,這篇文章對人性在「營生」和「功德」立場上所表現的行為,有一份很發人深省的評估,我在這裡,將這篇文章讀出來給大家聽,相信大家聽過以後,就體會得到從「表相」上看善行,並不能代表一個人「身心一致」的善行人格修養。
*** *** *** ***
生命的可貴,不只是存在的價值,且是生命本身的尊嚴受到自己及他人的尊重,前者來自信心的肯定,後者來自共同生命體的關懷與接受。然而,人類之看待其他動物,早已遺忘牠們也是「生命」,應該視同人類一樣的等值。
在淡金公路沿海某處的「放生龜」買賣,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於其他生命的極端戲謔,令人為牠們心酸,也令人為人性的廉價與諷刺而汗顏。
在公路臨海的遊憩區中,販賣各種物品,同時販賣著最低廉的「愛心」。在一個用磚頭砌成的狹小水池中,可以看到數隻海龜在「游著」,我看應該說「漂浮著」更恰當,因為以牠龐大的身軀,根本很難在此自由行動,何況不只牠而已。若仔細一瞧,便會發現在牠們的背上刻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名字。聽說每一次牠被「放生」,「放生者」便會在牠的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彰自己的「功德」,讓天地皆知其善行以永垂不朽。由龜上的名字多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牠曾經締造多少的豐功偉業,為人們賺多少的「功德」。只是這樣的「功德」,到底是牠們的,還是人的?
當某隻海龜,由某位「善心人士」購得,然後刻上了名字,在一番祈福,一番禱告︰『兒子要聰明,有出息,妻子賢慧,全家要平安賺大錢………』然後將牠投入水中,興高采烈回家等待「善報」。不難想像的,是在另一方面,早有人等待在海龜的「放生」途中,在牠們正滿懷喜悅游向大海時(也許早已不喜悅,也許為至少可伸展一下筋骨而喜悅。)將牠們再收入網中,在驚恐、錯愕中,送回牠們剛離開不久的「窩」,等待下一波「善心人士」的到臨,再演一齣「戲劇性」的「龜還巢」。一次又一次的「放生」與「被捕」,海龜生命就在此「兩道輪迴」中度過。這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玩不完的遊戲,做不完的惡夢,在牠們的眼神中,你不難感到「生命」被極端污衊,人類的愛心與善性被極端扭曲!
我們希望停止這種凌虐生命的遊戲,停止這種功利心態的「放生」。讓這些海龜「龜如其名」,回到海的故鄉,給牠們尊嚴,回到牠們生命的真正歸宿。
*** *** *** ***
寫這篇文章的著者,雖然沒有放生的表相行為,但他心中對生物的關懷,點點滴滴都從他的文章內容中流露出來,我們以他這篇文章的內容來做個評論,雖然著者在文章中沒有提到自己有放生行為,如果我向大家說寫這篇文章的著者,是一個「身心一致的放生者」,大概大家也不會否定我這個評估吧?因為他的心是這麼在尊重生命的尊嚴,與其要叫自己去做那種不尊重生命尊嚴的放生行,不如提筆寫一篇文章喚醒人心尊重生命的尊嚴,還比為求「功德」污衊生命尊嚴的行為,更有實際的放生意義和功德。
第二、探討做事的意志力和操守修養問題︰
人一生中最長和最重要的時間都是在工作上,如果人不能堅定意志面對工作,把工作當做生活寄情,那他生命中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痛苦中度過,基於這個關係,探討如何保持「始終不二」的堅定意志力來面對工作,確實也是一個必要的課題。
有人視工作為苦役,無法始終不二的將精神投入工作中,甚至整天咒罵著自己的工作;有人則是在工作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滿足,甚至整天滿懷感恩之心,兢兢業業始終不二的在從事自己的工作。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是工作本身導致的呢?還是基於人對工作有不同的態度所致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將人喜樂工作與厭惡工作的潛在因素給發覺出來,然後才能調適厭惡工作的不能專注心態。下面我們來分析喜樂工作與厭惡工作的潛在因素︰
1.喜樂工作的因素︰
(1)具趣味性的、可愛性的。
(2)時間短的、間歇性的。
(3)無薪酬的、義務性質的。
(4)為自己,常會做到盡善盡美。
(5)並非為了謀生;完全是自由的選擇。
(6)時間與速度由自己去決定。
2.厭惡工作的因素︰
(1)具可怕性的、辛勞性的。
(2)時間長的、經常性的。
(3)有薪酬的。
(4)為別人;工作質量可能是得過且過。
(5)為了謀生;略帶被迫成分。
(6)必須集中注意力,要定時完成。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比對一下,目前自己所以沒有辦法始終不二的將精神投入工作中,是那一種厭惡因素的比率佔得高,然後再作調適。佛法告訴我們「境由心生」,只要我們懂得調適自己厭惡工作的心態,將厭惡因素轉化為喜樂因素,漸漸的就能培養出始終不二的工作意志力。
始終不二的堅定意志,是建立在面對工作時的「喜樂心」,一個人如果不把工作情緒轉換成愉快的話,天天懷著無可奈何、得過且過的心境在面對工作,苦還是要照樣的受,絕不會因為我們不願意面對它而消失工作。
西諺有句話說︰『當工作成為樂趣時,生活便是喜樂;當工作成為責任時,生活便是奴役。』所以我們不在工作上建立喜樂心的話,工作之後連一點益處和慰藉都得不到,因為人在奴役式的生活中,會感到工作和生命都沒有意義。如果我們能建立工作的喜樂心態,境則能由心轉,對工作可以甘苦如飴,令我們提昇面對工作的堅定意志力,工作雖辛勞,過後反而會成為我們工作後的甜蜜回憶。
「取巧和逃避現實」是造成一個人提不出光明磊落的坦白操守之因素。比如︰凡是懶惰的人,都會找理由掩飾自己,以證明自己並不懶惰,甚至還會指責和自己同夥工作同事影響了他的工作進度,而且要把同夥工作同事的一點小失誤,喧染成不得了的大事,這樣才能越顯出自己懶惰的「合理化」。本則《菜根談》談到光明磊落的坦白修養操守,必須要面對「正義」建立「正直心」,才能叫自己有一份「幽明無間」的磊落坦白修養操守。
第三、探討面對困難不逐無義之事的人格修養問題︰
人在遇到困難時,會有一連串的倒楣事情發生,但今天能夠提起勇氣面對困難而站起來,明天可能就會有一個新的開始。
我們普門有位信徒,先生逝世後,留下一些遺產給她,為了不想坐食山空,便計劃將先生給她在「中友百貨公司」斜對面的一塊地建作商業大樓,分租給人經營,但因有點土地糾紛,建築地不能地盡其用。這位信徒初以和談方式去和左右鄰居溝通土地糾紛,鄰居欺她是個寡婦,不肯和談,為了土地糾紛一個婦人每天要去面對鄰居的不可理喻的辱罵。她每次回普門禮佛,都自責自己前輩子沒跟人結好緣,現在才會有這種被人辱罵的業報。
我看她為土地糾紛心煩意亂,教她乾脆訴訟法庭,由法律來幫她做個公平的裁判,如果法律沒辦法給她一個公平的判決,那也就自認倒楣,另求出路,不要花一些冤枉錢去作無意義的關說。結果檢察官不給起訴,我教她訴訟於法庭也無路可走。
這位信徒有地,但地無法「地盡其用」的用來建大樓,苦惱萬分,我告訴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或許是福不是禍,要學習放下,另作打算。』
後來他放棄建商業大樓的計劃,就在原地蓋一間二層鐵架屋,然後內外裝潢成一間高級設備的「咖啡館」,母女便開始經營這間「咖啡館」的生意,開業後生意都很穩定,總算也走出一條新路了。
提到面對困難,大家都知道需要有勇氣,才能發揮勇敢的力量,不過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勇敢是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是深思熟慮後的一種斷然行動。一個人要真正看清楚困難的因果,知道了自己所要面對的一切困難因緣後,仍然能勇往直前,才可算得上是勇敢的人。看不到困難的因果,不知道前路困難重重,只顧橫衝直撞的追逐一些糊塗、冒失的無義之事,那不是勇敢。
就如上舉信徒之事,這位信徒為土地糾紛,曾經被鄰居辱罵得讓他自己感到活得一點尊嚴也沒有,天天消沉難過,他在一連串的倒楣事中掙扎著站起來,從信仰中鼓勵自己提起勇氣承受過去的業報,終於把倒楣日子走過去了,緣生了一個新的開始。那些惡鄰,看到這位信徒蓋鐵架屋要裝潢成「咖啡館」時,不耐他榮,故意找人麻煩,在工人的摩托車座位上淋黑油,又諷刺這位信徒是在蓋「殯儀館」,像他們如此橫衝直撞的做這些冒失的事,都是無義之行,對這等爭他人之利,奪他人之榮的無義之行,我們不必去追逐它,也不必去重視它
的威脅,因為面對困難的勇氣,不是從感到恐懼這個立場產生出來的,是在感到困難時,懂得採取什麼態度,從斷然的抉擇行動中產生出來的,如果不知天高地厚,不顧後果的一味蠻幹,也只不過是匹夫之勇,以這種勇敢追逐無義之事,是不足以成就大事的。
第四、探討學聖賢遠離凡夫的人格修養問題︰
在我們生活中,不單小孩子需要有學習的榜樣,就是成人也一樣需要有學習的榜樣。大家都知道壞榜樣是可怕的,但沒有好榜樣也是同樣可怕的,因為沒有好榜樣就顯示這個社會沒有理想的發展方向,有好榜樣,才能導引人們開闢被自己封閉著的生命領域。
在佛教裡,有數不完的古聖先賢的修行榜樣,最具代表性的,是︰觀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地藏的願力,普賢的大行。在佛法中,處處都在提示古聖先賢的德養做為佛教徒的學習榜樣,所以有人說成立一所佛寺比成立一所警察局更有助於社會的治安;因導人學佛,對人心的惡化可以防範於未然,警察局則只能做到督監已惡化的人心不要再肇禍。因知,真正要提昇百姓學聖賢之德,遠凡夫小人之行,就得加強佛寺的弘法事業,讓人心有學聖賢之德的薰陶榜樣,如此在佛法信仰中,人心就能成就遠凡夫之行的自我化育的力量。
(載於民國八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之第五九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九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