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三十八則
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
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
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
不能絕欲,惟期寡慾而已。
【音義】
慾:音義同欲,心裡所要的希望稱作慾。
【譯文】
人類感情相同之處即是人性,除卻這份情,就見不到人性;人類欲望的共同處就是理,除去這點欲,理便不能明確。所以修養心性的人不能滅絕感情,凡事只能平衡感情去應對罷了;生活也不能根絕欲求,但求減少欲求罷了。
【講話】
人與人的相處,擁有父母的感情還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有了朋友的感情還不夠,進而還要求男女的感情;有了男女的感情仍不感到美滿,進而希望擁有子女的感情;甚至有了子女的感情也不夠貼心,還要養寵物寄託感情,所以佛教將「眾生」稱作「有情」,從這個名詞便看得出﹁情﹂是眾生的﹁眾生性﹂。雖然說除卻這份情,就見不到人性,但有情眾生的感情過份氾濫衝動,就會變成犯罪造惡的原因。所以古聖先賢對「人性」的修養,不是從「滅絕」感情下手,而是從「昇華」感情作工夫,就是將感情昇華為慈悲,以慈悲建立「捨」的心行,在「捨」的修養中平衡感情的衝動。
善惡念都是從我們「人性」的「感情」流露出來,感情如果無法昇華,對善惡念的衝突就無法平衡。
六祖惠能大師說:『心中眾生(情),就是所說的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種種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眾生(情),各人都須從自性(人性)自度,這才叫作「真度」。如何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說將自己心中的邪見煩惱愚癡眾生(情),用正見來度。因為有了正見,便能產生般若大智慧,可打破愚痴迷妄眾生(情),所以人人要自性自度。當邪見來時用正見度,執迷來時用覺悟度,愚癡來時用智慧度,惡念來時用善念度,
這樣來度化心中的眾生(情),就叫真度。』
這段話,就是先賢教導人如何平衡感情衝突的方法。
在佛法裡,視「貪、瞋、癡」的眾生情為人生的大病,所以將「貪、瞋、癡」稱為三毒,為什麼佛法把貪瞋癡的眾生情視為人生的大病呢?因為普通身體上的生理病,只是有害身體上的色身生命,致於貪瞋癡,它是心中的心理病,調適不當,不只會影響生理的健康,更嚴重的是會戕害我們心理上的慧命。現在我把心理上的大病和身體上的大病作個比喻說明:
1.心理上的貪病,好比是身體上的胃病。
2.心理上的瞋病,好比是身體上的肺病。
3.心理上的癡病,好比是身體上的精神病。
因為害胃病,大多數是由於貪吃,飲食沒節制的緣故。肺病是會爛壞人體內的器官,和瞋心能破壞一切事一樣。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做主,言行失常,這和癡病「以非為是」的情況一樣的無智。
佛菩薩是在慈悲中建立一個「捨」的心行,用以平衡人性(情)的氾濫。無論是貪、是瞋、是癡,都要經由「捨」的修養,才能發揮「戒、定、慧」的力量,制伏「貪、瞋、痴」病菌的擴散。捨的真正修養,就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是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夠代價了;捨的真正修養,又像朝露,明知自己瞬息就會消失掉,也要把自己微弱的生命力獻給大地上的眾生──滋潤萬物;捨的真正修養,又像太陽普照大地,沒條件、沒代價的把光和熱施送給大地萬物。學習這樣的「捨」,就是培養佛經上所教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提心修養。
世人因提昇不了慈悲心懷,所以捨不了「貪瞋癡」的眾生情,古德為平衡眾生情的氾濫,往往會藉世事示導一些「捨」的修養道理。在我們中國佛教的寺院裡,都有供奉一尊大腹便便的彌勒佛,其實這不是彌勒佛的法像,那個背著布袋,心寬體胖、笑容迎人的法像,是一個布袋和尚的法像,因為傳說中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示現人間的化身,所以中國佛教的道場,才以布袋和尚的法像,做為彌勒菩薩的法像。彌勒菩薩示現為布袋和尚時,常背著一個袋子在人間行慈化世,有一天,當他跟農夫在一起工作時,心有所感,做了一首詩來示導修行要如何以「捨」平衡眾生情。詩的內容是: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這句子,是描寫農夫插秧的情形,一把接一把的往水田下插,也比喻著我們應對世事,一事接一事的造作下去。
「低頭便見水中天」這句子,是說插秧時,低下頭看到水田所映現的天空,只是一個幻象,用以比喻我們在世間應對世事所看到的一切現象,也只是一個幻象。
「心地清淨方為道」這句子,是正面的將比喻的道理把它提示出來,告訴人們要視破世間上的種種現象虛幻無實,心地不要被外界的塵緣給污染,保持清淨的心地才能與道相契。
「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子,是教人們面對世事要提出「捨」的修養,如同農夫插秧一樣,插一把秧苗,緊接著腳步就往後退一步,如此邊插邊退,才能把秧苗全部插好;應對世事也是一樣,將一件事完成,是成、是敗都要捨棄對這件事的掛礙,因為捨得了過去事,才有客觀的立場,若能以客觀的見地面對如同「水中天」一般無常虛幻的世事,自然就不會有被塵緣所惑的衝動情緒。
人生不能只是放縱性情的往前衝,有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往往都會看到「回頭是岸」的安樂邦。一般人總以為人生放縱性情的向前走,才有進步的風光,佛門古德常示導世人要去欣賞「以退為進」的風光,這一面的風光,另有一份悠然自得的情趣。
本則《菜根談》提示:『人不能滅絕感情,但凡事要以平衡的感情去應對。』這也是一份「以退為進」的修養,在我們的生活中,果真能夠如此修養,就能時時照顧自己的腳下,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空間,找到踏實的立足點,得到悠然自在的安樂。
本則《菜根談》,另有一份修養提示:『人的生活不能根絕欲求,但求減少欲求罷了。』「欲」的心態,在善法上另有四個別名,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所以「欲」的心態,在善法中是指一個人的「志願好樂」的修學心態。在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欲」,是指一般人對塵緣物質與感情的欲求心態,也就是對物質與感情的佔有愛戀心態。人一旦陷入五欲六塵的泥淖中,就難以自拔,時常會為無常的現實所苦,由愛執而生悔、生恨,如果不設法將佔有的欲求心減少,擁有萬貫財產,也是難得有安寧的日子。
過去有位信徒,認識一個人,這個人很有地位,住的是高樓大廈,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的心,每日在名利上打主意,生活過得極其煩躁不安,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愁容滿面。
有一天他發現離他住家不遠的地方,有一戶破陋房子的窮人家,這戶人家,收入僅能餬口,不過他們定人閒暇無事時,卻能安然自在的在家中看經、念佛、拜佛,精神非常愉快,終日面露笑容。
這位信徒向一位法師請教:『這兩戶人家貧富懸殊,為何富者有苦惱、貧者有安樂?』
法師向他開示說:『富人過的生活,雖然有名有利,但追求的是物質生活,所追求得來的物質,再多也是有限的,可是他的欲望卻是無窮的,有限的物質當然無法滿足無盡的欲望,所以富人的生活會陷入苦惱。那戶窮人家,雖然貧困,但他有看淡物質生活的修養,而且還學佛,認識了人生的意義,過的是精神生活,所以時刻會有一份安寧的心境。』
佛教教人減少欲求心,是從出世生活的「空」體證「超然物外」的灑脫自在。入世生活的擁有是「累贅包袱」,出世生活的空無是「無限解脫」,在出世聖者的生活中,物質欲求心雖少,但在他們的精神生活中,卻擁有迷戀物欲者所得不到的安然自在之樂。
佛陀時代,有一位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後來出家做比丘。
有一次,他和阿那律、金毗罷等三人,在樹林裡修行,在靜坐思惟之時,跋提比丘忽然高興得大叫起來,他對其他兩位同修說:『啊!我好快樂哦!實在太快樂了!』
阿那律比丘就問他:『有什麼事情使你這麼快樂啊?』
跋提比丘說:『告訴你!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裡面,有很多侍從勇士拿武器護衛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仍有不滿足的地方。現在我出家當比丘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卻不怕人來殺我;穿的、吃的都非常簡單,內心反而覺得非常充實。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從跋提比丘的心境,我們就可看見一個修行人,當他看淡物質生活時,便能減少物質的欲求心,而且心境並不因為物質生活的減少,快樂也跟著減少,反而更有自在的解脫安樂。
一個人想要富有,惟有從內心的少欲知足去滿足,如果從外在的物質去追求富有,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人的欲望不節制,一味地在物質上追求,內心必然會感覺很空虛,唯有少欲知足,心裡才有豐裕充實的安樂。
感情的欲求也一樣,一般人的交往,總希望付給對方的感情,也能夠有同樣份量的感情回報,當得不到這份等值感情的回報時,用情越深,煩惱也越多。因知,最正常的感情,就是古德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既然人無法滅絕感情,也無法根絕欲求,在「淡化」感情與欲求的修養上,必然要糾正過去「以多為有」的觀念。
在《金剛經》上有提到兩種布施較量,一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另者以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這二種布施所成就的福德因緣如何呢?《金剛經》上的結論是:後者「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比前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作布施」更為殊勝。
在一般人「以多為有」的觀念中,要以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作布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必然會懷疑《金剛經》的這個結論,很少人會相信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德超勝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所作的布施。
其實數目的多,再多也有其限量,但幾句佛法所薰導的作用,卻比用再多的財寶所換來的安樂,更加深遠。
比如說:一個人他擁有億萬家財,這筆家財如果用來花天酒地或賭博,說不一定三年五載就揮霍掉了。但一個人對一句佛法,能夠打從心裡去信受奉持,這句佛法的善法觀念,永遠在他八識田中,這個善法觀念就能夠不斷應緣起用,不但今生可以薰導行為,生生世世也有善法種子從八識田中應緣起用,那麼這幾句佛法的潛在作用,就歷劫不泯,如此源遠流長的善法因緣,所緣起的福德,當然勝過有為法當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所換來的福樂更加深遠得多了。
讀了這則《菜根談》的人,在淡化感情與欲求的修養上,一句「知足常樂」如果能成為自己受持的善法觀念,在「平衡感情、減少欲求」的修養上,自然就有一份「理性化」的作為,從這份「理性化」的作為中,便可獲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安樂。
(載於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第五八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