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六則

修省篇-第三十六則

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底撈月;
拂意時,吞冰嚙雪,纔為火內栽蓮。

【音義】

1.撈︰音讀若勞,注音作ㄌㄠˊ,亦讀ㄌㄠ;從水裡取出東西叫撈。

2.嚙︰音讀若涅,注音作ㄋㄧㄝˋ;用牙齒咬東西叫嚙。

【譯文】

人在得意的時候,高談闊論的誇耀自己的本事,這種尊嚴都像在水中撈月一樣──不切實際;人在失意的時候,能忍受如同寒冬吞冰咬雪的苦節,才有在火中栽出蓮花的本事──有了真實人生的體驗。

【講話】

先總統蔣公中正先生在《孫文學說要義﹂有這麼一段話︰『外國人一切事業能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成為現在這樣富強的國家,這並不是我們國民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他們外國一般國民,凡事能夠力行。一方面不斷求知,一方面尤其重不斷的實行,總是繼續的在推行,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再來,以至三次四次無數次,甚至父而子、子而孫,兩代三代繼續努力做去,做到最後成功為止。所以大家要曉得︰人類一切真實的成就,都由於人們真實的努力,一點一滴實實在在做出來的,如果不去實行,無論你懂得怎樣精微奧妙的理論,說得怎樣天花亂墜,還是沒有益處。』

先總統的這段話,勉人不要空談理論,在力行中,才有實際的建設,這樣的理念,也就是本則《菜根談》所要提示給人的修養。

其實人的偉大不在乎能戰勝別人,而是要能戰勝自己,能夠從環境與意志的交戰下脫穎而出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有一天,子夏神采飛揚的求見曾子,曾子問他︰『你今天怎麼顯得如此的精神飽滿?』子夏回答說︰『因為打了一場勝戰了,所以精神飽滿。』

曾子問︰『這話是怎麼說呢?』

子夏回答說︰『我每進入先賢的言教道理中時,心中總自勉以學習古聖先賢之言教為榮,但一離開先賢言教,見到富貴的生活時,心中又會以享有富貴之樂為榮,這兩種心態一直在我心中交戰,由於勝負難決,所以才會精神不振。如今我心中學習先賢言教的理念,已戰勝了追求富貴之樂的心態,所以我才會如此的神采飛揚。』

這是一段先賢自我教育的心路歷程。在我們的生活中道義與私利交戰的心態是常有的事,但一個人最困難的事,不在戰勝別人謀取自己的私利,而是戰勝自己以維護公理。拂逆自我私欲,那真是一場不容易拚得過來的義利交戰,若非有一段吞冰咬雪的自我考驗,是很難制伏得了蠢蠢欲動的自私心念的。

事實上沒有英雄或名將,可以單靠自己的力量去贏取勝利;也沒有偉人或政治家有那份天才,可以單靠自己的力量去安邦定國,那些名留青史的歷史偉人,所以能夠在烈火般的環境中栽出蓮花──戰勝他們的環境,都有他們的一個共同點,這就是:他們都有一份負起責任的責任感!

責任感的發露,不是單在感受、或熱情、或願望、或衝動、或幻想的高談闊論中表現得出來的,責任感從來都不是一種願望或一些空話,它是要人去接受那與責任連在一起的犧牲。一部《西遊記》所描述的故事,都是在孫悟空的性格上,作責任感的發露,孫悟空最突出的性格是敢作敢為和富正義感,只要是合理和正確的事,赴湯蹈火他都不怕,一般看《西遊記》的人,很容易以為孫悟空是因為神通廣大,才能夠敢作敢為,逢凶化吉,百戰百勝,其實在《西遊記》中描述孫悟空的作戰過程,他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可真不少,他的敢作敢為的性格,更使他吃盡了苦頭。

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說要去做所有的事,才能將責任感發露出來。例如︰孫悟空的責任,就是要盡力的保護師父,成就師父取經的大業;醫生的責任就是要替病人治病,幫助病人減輕病苦。所以責任感是要每個人去做自己所應做的事,盡自己所應盡的責任,這種行為,不在以滿腔熱情或幻想論地談天,而在於把責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積極的承擔起艱鉅的任務。

痛苦和困難是生命的一部份,一個人要生存下去,就得去承受痛苦和困難,承受得來就能戰勝環境而進入火中蓮的清涼地。可是痛苦和困難似乎有一種「欺弱怕惡」的傾向,你越怕它們,它們便越會欺負你;你越不怕它們,它們也就越不能發揮威力。

譬如︰越怕熱的人,在熱浪的侵襲下,他也就越覺得心煩氣躁;越怕癢的人,就越會覺得蚊子老是跟著他。相反的「心靜自然涼」,從不同角度去看痛苦和困難,就會有不同的面貌。

又如︰家務對從前的奴婢來說是一種苦役,對慈母來說卻是一種樂事;體育課中的體能訓練,對一些學生來說是苦不堪言,對準備出賽的運動選手來說都是一種鍛鍊的機會;人在心境開朗時,見到人人都是可愛的,在心境抑鬱時,便會覺得人人都在和我作對。

所以「境由心造」,同樣的際遇和事故,要擺脫痛苦和困難的逼迫,全在我們一顆心的承受意志。

誇耀本事是水底撈月的尊嚴,有些人每在人前總是喜歡洋洋得意的誇耀自己的本事,事實上,一個偉大的人物,決不自誇,一經自誇無論他有怎樣偉大的成就,也就渺不足道了,何況事實自然有人知道,又何必自己來誇耀呢?喜愛誇耀本事的人,往往對別人的批評與讚美,會有過敏性的反應,他因為害怕別人譏笑他,便常常會「錯會」別人是有意在譏笑他,事實上就是別人真的在讚美他的長處,他也會以為是在諷刺他,引起內心無法平衡的憤怒,這憤怒的來源,一方面是由於誤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本身沒有充實的能力,所以才以憤怒掩飾自己的懦弱。

喜愛誇耀本事的人,一旦落在失意的立場時,痛苦和困難都有泛濫和擴散的傾向,由小至大,由簡單至複雜,並且引起焦慮的惡性循環。譬如︰由於應對人事的失敗,可以引起一個人的失眠、食慾不振,並且會恐懼另一次的失敗,懷疑自己在應付其他事件上的能力,並為應付其他事件焦慮不安,導致精神不夠,脾氣暴躁,易於得罪於人,更糟的是還會對一切輕微的痛苦、挫折諸般不如意的事特別敏感,帶給身心無量的煩惱。

一個人在上述的情況下,正常的視覺聽覺都會遲鈍起來,對別人的勸說也很難聽得入耳,並時常懷疑別人是在譏笑或諷刺他。這是喜歡表現自己以維護尊嚴者,在失意時可能會引發出來的一連串煩惱。

其實沒有一個人會單單因為焦慮、憂心、害怕得以解決問題的,焦慮和害怕的唯一作用,是像水面上的油垢一樣,是會使問題擴散到我們整個生活層面的,是會使問題越弄越糟的。人的能力總是有他的「極限」,我們無需誇耀自己的本事,因為一個人無論如何高竿,多麼努力,總有他的不可為、或不能為、或雖為而終無所成的地方。。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本著「但願隨時盡我心」的處事態度,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不要只在表現自己的立場上,爭取那種如同水中月那般撈不得的尊嚴。

人的勇敢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學習和訓練的成果,有不少人恥於提起自己卑微的過去,孔子卻毫不隱瞞的告訴人說「吾少也賤」。其實應付得法,貧困的童年正是一個磨練人的機會,使人提起沉著的、從容的、機智的、勇敢的修養去應付無數大大小小的困難局面。

經常習慣獨處的人,不會害怕黑暗或妖魔鬼怪;經常習慣獨自處理事務的人,也容易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勇氣。有一些勇敢和機智,都是由於經常接觸自己所不敢面對的事而激發出來的,所以故意面對自己所恐懼的事,也會逐步驅除面對現實的恐懼心態。

人的生命中有許多未能確定的事,但其中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就是人遲早一定會遇到困難,所以越早有機會學習面對困難,不單不是不幸,還可算得上是一種祝福。所以人在失意時,要學習戰勝自己的怯懦心態。鋒利的寶劍是由磨鍊製造出來的;芬芳的梅花香是自苦寒中流露出來的,要排除困難勝任人事,不經嘗試,沒有人能認識自己的能力的。

明朝王陽明先生,有一天和門人路經一市場,見二人在對罵,嗓門非常大,王陽明聽了就對門人說︰『他們是在講學呀!』

門人走過去聽了一會兒,回來跟老師說︰『他們分明是在吵架,怎會在講學?』

王陽明笑笑說︰『他們一個說「你沒有良心」,一個回敬道說「你沒有天理」,談天理,問良心,這不是講學是什麼呢?』接著王陽明嘆息的說︰『唉!可惜他們只知道責問別人,如果是自己反省天理與良心,豈只是講學,天下的「道德」也就在這兒囉!』

從這個故事情節,就可以領悟到賢人與愚人的差別,只在賢者有冷靜實事求是面對問題的修養,愚者只會衝動的責備別人不省己過。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個勇於改過的人,他最大的勇氣就在「聞過則喜」,因知,能夠勇於自責改過的人就是勇士。勇敢是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是深思熟慮後的一種斷然行動,一個人如果無法冷靜的以理智實事求是的面對問題,遇到困難時不是推諉責任,就是逃避問題,或以批評別人的不是,做為建立自己推諉責任的合理化,或以尋找熱鬧的方式、或以毒品麻醉的方式、或以借酒消愁的方式逃避事實,這是失去理智,不敢面對現實的懦弱。

勇者的行為,即使是處在吞冰咬雪一般冷酷無情的環境中,也會冷靜實事求是的面對問題,小心地分析和研究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和癥結所在,然後採取適當的行動加以解決問題,即使所付出的努力,無法達到目的,他也會以取得一個人生經驗為樂,以無怨無悔的態度去過著自己坎坷的人生。

在痛苦和困難中磨鍊自己,就好像在火內栽蓮一樣,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因知,人在經歷過困難與挫折的痛苦之後,一方面會增強自己承擔痛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會珍惜自己經由痛苦所取得的成就。從未病過的人,一次疾病就可能令他一命嗚呼,因為他缺乏免役的適應體能;如果時常承受病苦的人,對病苦就會產生適應能力,一個習慣於面對困難和挫折之痛苦打擊的人,到了真正嚴重的關頭,也會更有力量去承擔痛苦,更有能力去解決困難。

王安石有一首詩這樣說︰『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春風對花有益還是有害呢?這首詩提出了一事兩面問題,世事也是如此,沒有絕對的立場。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一帆風順的生活,不但漸漸的使人感到煩悶和單調,也會使人難以振作,反應遲鈍缺乏應變的能力,有時甚至於令人很容易倦怠。所以生於患難未必不幸,長於安逸未必幸福。

挫折與困難的痛苦,是人人都免不了的經驗,這個經歷就是我們佛法四聖諦中的「苦諦」經驗,遇到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解決辦法不是去逃避面對痛苦的逼迫,而是設法減輕痛苦的負擔,要減輕痛苦的負擔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看清苦的真面目。我們所面對的挫折與困難,往往只是輕微的事故,但卻由於我們在心中無數次的將事態放大,才會使我們覺得這些困難都是無法解決的,這些痛苦是難以承擔的。

譬如︰考試失敗、戀愛觸礁等,雖然令人難受,但這些遭遇畢竟只是一個人漫長一生中很短暫、很微小的一些遭遇和環節,但偏有人把一次考試不及格看成是一生的失敗,把一次戀愛挫折看成是天塌下來一樣的絕望。所以冷靜的面對困難,有時可使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並能看清楚困難不過如此罷了!

人的生命就可比一座山,這一座山的存在時間比一時的成敗得失更為悠長久遠,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上,對一時的得失不過分介懷,能夠更加奮勇前進的話,那生命必將屹立如山,生命中一切雲雲雨雨的遭遇,都只是輕輕飄過山中的浮雲驟雨,對生命絲毫無損。黎明前的一剎那總是一片黑暗,人生的種種際遇,無論成敗得失,都是無法永久不變,樂極就會生悲,苦盡就會甘來,懂得奮鬥的人、懂得忍耐的人,當他有了戰勝自己的能力時,也就是火中蓮綻開其生命火花的時候了。

最後我以︰『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善,萬善之門。』二句話與同修共勉「聞過則喜」的修養,以此克服自己處事的怨悔心態,在吞冰咬雪的際遇中,學習以無怨無悔的心戰勝自己。

(載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出版之第五十六期《普門慈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