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三十二則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
氣節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譯文】
才華智能出眾的人,應以精進學問收斂自己的豪放躁急的行為。氣概節操激昂的人,應以德性修養融和自己偏於意氣用事的行為。
【講話】
有一則寓言故事︰
一場暴風雨,把一棵挺立的白楊樹摧倒在大路旁。這棵白楊樹眼見自己茂密、蒼翠的枝葉就要枯萎了,禁不住向土地公哭訴道︰『唉呀!真是樹大招風啊!今天若不是我長得高大,也不會有被風吹倒的下場。』
土地公聽到了,就對白楊樹說︰『孩子!你看看和你並列的左右樹木吧!比你高大的樹木還有的是,它們在暴風雨的襲擊下,都能安然無恙,可見你倒地的原因,並不在於樹大招風,而是在於根底太淺啊!』
故事的寓意,告訴我們:一個才華智能出眾的人,往往會以豪放躁急行為強出人頭,
一旦失去自己的立場時,就會像白楊樹的倒地一樣,以為自己是樹大招風所致,不知自己原來是根底太淺失去立場的。
一個人有才華智能,若沒有學問的根基,單憑其「強出人頭」的豪放躁急行為,必定無法去保存和發展自己的才華智能,所以一個人即使真有才華智能,還是要用「笨」的方法去求學,真正紮實的發展自己的天才。
曾經有一位傑出青年鋼琴家,當他在台上接受人們對他的成就歡呼時,有一個人上台對他獻花,並對他稱頌道︰『您真是一位天才音樂家!』
這位青年鋼琴家聽了,就有點生氣的向獻花的人說︰『我每天練琴八小時,苦練了十多年才小有成就,這算是天才嗎?』
這就是一個才華智能出眾的人,在精進求學的體驗中,產生了收斂自己豪放躁急言行的一份修養表現。
學問是沒有「天才」的捷徑,只有真正下工夫在求學的人,才能肯定學問並不是可以取巧的事實,所以一個追求學問的人,他不會有自誇的豪放躁急言行。
下面我來分析一個人在精進求學之時,何以能產生出收斂自己豪放躁急行為的修養。
1.精進求學有面對現實的學養
有位畫家為齊王畫畫,齊王問他說︰『畫什麼畫最難?』
畫家答︰『畫狗、畫馬最難。』
又問︰『畫什麼最容易?』
畫家答︰『畫鬼怪最容易。』
齊王問︰『這話怎麼說?』
畫家答︰『狗、馬是人人皆知的動物,在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隨時都可以見到牠們的形象,不能給人任意虛構牠們的形像來作畫,想要畫得像,是不容易的,所以最難畫。但鬼怪是沒有具體形象的東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眼前看得見的形象,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所以畫起來很容易。』
我們做任何學問,當面對現實在精進求學時,就會有像作畫者的這一份體驗──看到面對現實的困難。豪放躁急的人,即使聰明才智外溢,其表現的也只不過是作畫者在畫鬼怪那麼膚淺的學識,是一種取巧的成就。
因知,一個精進求學的人,沒有逃避現實遷就虛偽行為的傾向,精進的人面對任何學問,在學習歷程中,都會自勉突破現實困境,踏實的表現出自己的學養。
2.精進求學有生活寄情的修養
有聰明才智沒有求學的學養,這個人的聰明才智沒適當的寄情,就會以豪放急躁的言行,引發別人欣賞他異於常人的才智。真正作學問的人就不一樣了,他會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寄情在探討學問的趣味中。
例如︰當他讀一篇世界遊記時,自己靜靜的坐著看書,也彷彿在書中遨遊天下一般;當他在顯微鏡下分析物質結構時,他會為顯微鏡下的玄妙世界而讚嘆;當他在探討各種民族的生活習俗時,他不單是對自己的民族習俗了然於胸中,也會對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國家的民族之生活習俗感到熟悉和親切;當他熟讀了一首意境高遠的詩歌時,心中會因為嚮往詩人的心靈意境也湧溢出各種優美的情感出來;當他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時,便會將自己的思想與古往今來的思想作溝通。
如上所述,都是作學問的人在生活寄情中的趣味。總而言之,有聰明才智,且又懂得作學問,他便會常常在求學的探討接觸中,明白到一些新的事物,他是從不斷發現不斷尋獲的
學問中、從豁然突破問題的開朗法喜中,提高自己對自我才智的鑑賞力,不是以豪放急躁的心行刺激別人對他的欣賞。
3.精進求學有忘我的生活修養
一個人在求學歷程中,有了生死存亡都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精進態度,便有進入忘我的生活時空之經驗。
在巴西,有一年舉辦了一場轟動世界的足球比賽,觀眾有十萬人以上,在現場看球賽的人,有一個抽煙的觀眾,不小心把旁邊觀眾的衣服給燒著了,被燒的人感覺身體熱燙燙的,就叫了起來,抽煙的人才發現自己的煙頭燒到別人家的衣服,燙到別人的身體,馬上幫忙旁邊的人把衣服上的火撲滅掉,並向他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煙頭上的火燒著你的衣服。』
那人因為一心在看球賽,就回答抽煙的人說︰『沒關係,回去再換一件就好了。』
又過一會兒,抽煙的人又不小心把前面觀眾的頭髮給燃燒了,前面這位觀眾感覺頭皮被火燙到叫了起來,抽煙的才又發現自己煙頭上的火又燒到別人家的頭髮了,抽煙的人趕忙又去撲熄前面觀眾頭髮上的火,並向他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剛才吸煙不小心引起火來的。』那個頭髮被燒的人,因為一心想看球賽,就說︰『沒關係了,我回去再買頂假髮來戴就好了。』
從上引這故事,可見一個人專心一意的求學,一旦有了進入忘卻自我的生活時空,對人我之間的行為,就不會過份計較了。
豪放急躁的言行,所表達的都是自我意識中的人我煩惱,如果一個人能夠忘卻自我,在忘卻自我的生活時空中,是沒有這些自我意識的人我煩惱的。
有句話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窗前月,有梅花香陪襯其間,風光就更令人陶醉了;人們每日都過著一樣的平凡日子,一旦有了忘我的生活時空之修養,其豪放急躁的人我煩惱,自然就在自我意識中收斂起來,那時生活中的安祥情緒,就完全不同於往日急躁的情緒了。
本則《菜根談》,下一個修養提示:『氣概節操激昂的人,要以德性的修養融和自己偏於意氣用事的行為。』
這裡所提到的「氣概節操」都是情緒化的行為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雖然深深的體會到情緒擾人的事實,但情緒如果有了適當的疏導和化解,所表現的氣概節操,就能使我們活得更有人性化。例如︰激發我們的同情情緒,會推動我們去幫助別人;激發我們的喜樂情緒,會使我們不怕披荊斬棘的艱辛,努力的去解決困難。
情緒如果沒有適當的疏導和化解,所表現的氣概節操,會演變成失去人性的行為。例如:燒開水的水壺,如果沒有透氣孔來疏散熱氣,水一燒開這個水壺是會有爆炸的危險性。我們常常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情緒激昂的民眾,在訴求某種目的時,因為情緒沒有適當的疏導和化解,便表現了失去人性的氣概節操,他們是以暴力來表現爭取目的的積極勇氣和態度。
情緒化的「氣概節操」,在人的思維過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有憎惡一個人的情緒,便會為自己找到許多憎惡那個人的理由,建立自己所以要排斥他的氣概節操;如果我們有寬恕一個人的情緒,也同樣可以為自己找到許多寬恕他的理由,建立自己所以要接納他的氣概節操。
上述情形,是告訴我們要明白情緒的利弊和作用,就好比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對箇己的「氣概節操」,若能輔以德性修養,就不致於表現出偏於意氣用事的「氣概節操」。所謂「情緒的德性修養」,就是要明白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的根源,而加以控制情緒、化解情緒。下面我提供二點情緒的德性修養,作為大家的修行參考︰
1.以理化情的德性修養
情緒能影響我們的思想、判斷和行為,所以在待人接物時,必須要先問一問自己︰我現在有甚麼情緒?是高興或灰心?我面對的是甚麼人事?是喜歡或討厭?能夠知道自己有甚麼情緒,以及知道自己面對的人事成見,便可以產生中和、平衡情緒的德性修養,就能夠減輕情緒對人事判斷的干擾。
例如︰我認為某人是壞人,但在肯定某人是壞人時,必須同時問自己︰『我是不是討厭某人?妒忌某人?仇恨某人?』如果發現自己真有上述的情緒現象,那麼某人很可能並非壞人,他只不過是一個我所不喜歡的人罷了。
如此去找出自己的情緒根源,對情緒作一個客觀的分析,避免有意氣用事的判斷和行為,這就是以智化情的德性修養。
2.以智化情的德性修養
喜、怒、哀、樂、憎惡、羨慕、嫉妒、焦慮、羞恥、奮發、苦悶、急躁、感恩、尷尬、畏懼、衝動、仇恨…………這許多情緒,在我們心中時來時去,變化無定,這些情緒有積極和消極兩種現象,一般來說,人都比較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
比如︰環境不理想時、考試失敗時、被人罵時、生病時、睡不著時,都會叫人產生煩惱的情緒。
雖然人比較會受到消極情緒所干擾,但情緒並不能絕對的控制我們的行為,因為人還有一份相當堅強的意志動力,只要能將消極的情緒轉化成積極的情緒,就能克服情緒的障礙,進而可以利用積極的情緒昇華情緒的德性修養。
例如:把悲憤化為茁壯的能源,把恥辱變為勇敢的力量,把自卑化為上進的努力,把失敗轉作成功的經驗。
如此將消極的情緒慢慢的導入正軌的積極情緒,就是以智化情的德性修養。
有人的地方就有情緒問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一個人不是在情緒下建立自己的氣概節操。世界上許多問題,包括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青少年問題,乃至戰爭問題,或多或少都和情緒有關,我們既不能消滅情緒,就要來疏導和化解情緒,因為壓抑情緒是會使人失去理智的。例如:水庫的水,超出積存的高度時,是會沖倒堤壩的。
我們要知道,不會疏導化解情緒的人,所表現的都是自私的「氣概節操」,這些自私的言行,經常都只是在保護自己的立場,但自私者的言行,越是保護自己卻越是叫自己感染到患得患失的緊張情緒;相反地,突破自我的情緒干擾,不論是表現出以理化情的德性修養或以智化情的德性修養,凡是經過疏導化解過的情緒,所表現的氣概節操,就不會常常只想到自己顧影自憐,他會時常見到自己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使人快樂的成果,自己就在分享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滿足。
下面我來講個高僧故事,看看佛門高僧的德性修養,是如何來表現他的氣概節操的︰
趙州和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趙王很敬重他,有一天親自去參見這位禪師,趙州禪師聽到趙王親自上山來見他的消息,不但沒有到山門迎接趙王,並且睡在床上不起來。
趙王敬重禪師,就到床前參見趙州禪師,這時禪師對趙王說︰『對不起!我老了,力氣不足,所以才睡在床上見您。』
趙王聽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更加恭敬,覺得禪師是一位慈祥的長老。
趙王回去之後,為了表達內心對禪師的敬仰,馬上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物去給禪師,當禪師聽到將軍送禮物來的消息,趕忙披袈裟到山門口去迎接。
徒弟們看到禪師表現的氣概節操,前後判若二人,感到莫名其妙,便請教禪師說︰『師父!趙王來了,您睡在床上不出去迎接,他的部下來了,您卻反而到山門去迎接,這是什麼道理呢?』
趙州禪師答︰『我接待上等賓客,是躺在床上,用本來面目和他相見。接待次一等賓客,我就坐在床上接見他。接待更次一等的客人,就用世間俗套,出門去迎接。』
這個高僧行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定要能認清自他之間的立場,才能調適應對人事的氣概節操,與人相處得皆大歡喜;相反的,若不能認清自他之間的立場,一味的擺著意氣用事的氣概節操應對人事,煩惱障礙就會層出不窮了。
除了以高僧行儀作為我們調適情緒之氣概節操的楷模外,彌勒佛的形象,也許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所謂︰『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我們不妨以此修養來教育自己,看看何時我們才拿得出這份修養的氣概節操。
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給大家的修養教育,能使我們提出不與人爭強好勝的修養,並且提起耐煩落實的做事態度,也懂得收斂自己豪放躁急的行為,使我們的情緒、德性,有適度的發揮,培養出慈悲喜捨的「氣概節操」。在日常生活中,學佛者與沒學佛者的生活心靈意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希望大家來此聽聞佛法後,在生活中皆能運用佛法教育自己,使自己來普門聽聞佛法,也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受用,這樣我們才有共修的成果。
(載於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之第五十一期《普慈幼門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