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三十一則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
操切者壽殃;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
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
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音義】
1.執拗︰拗字,音讀若要,
注音作ㄧㄠˋ;又有一個語音,
讀若謬,注音作ㄋㄧㄡˋ。
執拗就是固執不順從。
2.祿︰福氣叫祿。
3.操切︰就是急躁的性子。
4.殃︰音讀若央,注音作ㄧㄤ;災禍叫殃。
【譯文】
不通情理,一味固執不肯順從於人的人,其福德因緣必定會比較薄弱;通達情理、能圓融處世之人,其福德因緣必定會比較深厚。性情急躁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會多惹災禍,因此緣起短命的因緣;性情寬厚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會多結善緣,因此緣起長命的因緣。所以有才德的人不講求命運,懂得修養心性就可以立命;也不講天命,盡人事自然可以挽回天心。
【講話】
天文學告訴我們,織女星比太陽大,而且比太陽有更多的光和熱,但因距離地球太遠,地球無法反射出織女星的光和熱,所以人類對織女星的存在價值,就沒有像對太陽那般的重視了。
有個寓言故事︰
有一天,織女星受不住被人類冷漠的態度,就問銀河︰『我比太陽大很多很多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可是我不明白,為甚麼地球上的人類,對太陽就那麼敬愛,對我卻這樣的冷淡?』
銀河回答說︰『你應當明白,這不能怪人類對你冷淡,應當怪你自己與人類的距離太遠,又對他們也沒有施送過熱情。』
我們待人處世不也一樣,一個不通情理,一味固執不肯順從於人的人,他所以不能與人打成一片,就是他將自己和別人的距離拉得太遠,讓人無法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一份友誼的關懷情誼,所以一個執拗不通人情的人,他即使有高於別人的才華,其獨善其身的作為,遲早會感觸到自己被人群給遺棄的滋味。
我們要肯定個己的福德因緣,是維繫在群體的互惠因緣中,所以對群體的生活福祉,就要有合群與順從的觀念。昔日佛陀統理僧團時,對弟子在僧團中的生活教育,也著重培養弟子對群體互惠關係的認識,以及上下順從的倫理觀念。
下面我來講一則佛陀教化執拗弟子的故事:
有一次,僧團裡有一位新出家的弟子,他對信施所供養的衣食都不懂得去愛惜,袈裟披在他身上,兩三天就污穢破壞掉了;吃飯的時候,缽中的飯總是沒吃完,就去洗缽,把剩下的米粒倒棄掉了,一些老比丘看到了,就告誡他生活要知道惜福,不可以這樣糟蹋信施的供養,新比丘執拗不聽從老比丘的教導,最後大家都不想教他了。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有一天,他叫這位新比丘脫去袈裟,然後命他到城內去乞化。這天,新比丘走遍了全城,沒有一個人肯供養他,連過去供養過他的人,這天見到他,一樣一點東西也不肯供養。
新比丘垂頭喪氣的走回僧團時,佛陀問他︰『今天你接受多少供養?』
弟子答︰『佛陀!今天一點東西都沒有,請你還給我袈裟。』
佛陀說︰『哦!你現在終於也發現袈裟的價值了。你的袈裟我已忘記放在什麼地方了,不過我這兒有一些棉花,你自己拿去做一件袈裟好了。』
弟子看看棉花,即擺出他那付不肯受教的執拗態度,他挖苦似的說︰『佛陀!我可不是魔術師呀!這些棉花我怎麼有可能把它做成袈裟?』
佛陀開示說︰『袈裟是由布做成的,布是由棉花紡織出來的,這並不是要魔術師才能做到,祇要經過紡織的過程,誰都能將棉花織成布的,誰都能將布割截縫成袈裟的。你要知道!披在你身上的袈裟,是要經過種棉、採棉、紡紗、織布、剪裁這許多人力,然後才能產生一件袈裟,所以一件袈裟披在身上,就要知道感恩這些人的辛苦,去珍惜它、愛護它。』新比丘聽了才了解一衣得之不易,慚愧的低下頭來。
佛陀接著又開示他說︰『不但穿衣要惜福,我看你吃飯也是要惜福。你要知道!我們的飯食,每一粒米都是農民的辛苦栽培出來的,是要經過農人的許多血汗付出,我們才得有一缽飯食。現在我們在生活上的衣食能無牽無掛,如此安穩的過日子,是受了眾多人們的幫助,所以不要忘了人們的恩惠,要用感謝的心情愛惜東西,要以修行報答施主。』
一般執拗的人,就如故事中的新比丘,單憑自己的一點生活知識與見解執拗不肯順從於人,在執拗中就損失了不少福德因緣,故說執拗者福輕。
一個通達情理能圓融處世之人,並非以個己的見識執拗人事,他是運用智慧周旋人事。我們的生活知識固然要有,但更需要以智慧應用知識。
智慧和知識的內涵是不同的,智慧並不是單從「讀書」中獲得的結果,它是存在於我們人的整個生活中,尤其是在我們人的心靈中對事理的貫通;但知識卻只存在於我們人的腦海記憶裡。
一個圓融之人運用智慧周旋人事時,他不只接納自己也能接納環境,因為智慧能使他懂得面對緣生緣滅的事實;智慧也能使他在每一句「逆耳之言」的後面聽出愛的心聲;智慧也能使他在一些低下身份與地位的人身上看到人性的尊嚴;智慧也能使他在一切失敗的背後看到那隱而不露的光明。圓融之人因為有智慧,所以能經常保持開放的處世態度,不被自己的偏見和私慾所左右與蒙蔽,他所緣起的人事必定是不離群體的互惠人事,他所成就的福德,必定是群體的福祉因緣,故圓融之人其祿必厚。
下面我們來探討性情急躁之人的心境。有急躁性子的人,身心都會有一種無所安置的情緒,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倒不一定是沒有「錢」,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我認為身心無處安頓的情況,才是人生最感痛苦的事,因為一個人的身心無所安置,往往會有坐立不安的惱怒情緒,一個人在生活中,假如無法叫自己的心情安寧下來,就會影響生理的健康,百病纏身。
人的生活環境本來就是苦、空、無常的,如果我們不會自我適應生存環境,生活的壓力不但會使人有外在環境的不適應,也會使人有內在苦惱的煎熬痛苦,外攻內患,身心無處安頓的折磨,自然會令人失去生機而命短。
我們再換個立場,探討寬厚之士的心境。有寬厚修養的人,身心都會有一種淡泊寧靜的情緒。人生最快樂的享受是什麼?有人認為人生有錢就能夠快樂,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小康人家還要擁有更多的煩惱;有人認為錦衣玉食能夠使人快樂,殊不知喜愛錦衣玉食的人,往往比一般粗衣淡飯的人更有衣食上的煩惱;有人認為名位權利可以使人快樂,事實上爭名奪利所招惹出來的煩惱還遠勝於名位權利的榮耀。那麼,什麼是人生最快樂的享受?人生最快樂的享受,要算是「寬厚之士」的那一份「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情操。
一個人內心的念頭能夠純正,就能看淡世俗的功名富貴,這就是淡泊的情操,有這份情操,粗茶淡飯也能覺得滿足,物質條件再缺乏,也能夠悠遊自適。當人欲淨化到極淨點,不為物欲所蒙蔽之時,良知能夠明志,就能使人產生「無求品自高」的清高人格,這份「人欲淨盡」的淡泊明志人格,是一份清淨無染的安樂。
這情形就如一杯水,裡面若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立刻就會變質,就是一杯茶,放上兩三天,也會產生怪味,可是如果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沒有任何雜味摻予其中,這杯水永遠是一杯清水。
人的思想也是一樣,慾望愈多,則愈容易使良知變質,如果能甘於淡泊,就如清淨無味的的水,就不會產生煩惱的怪味出來了。「淡泊明志」的涵養就如一杯清水,有一份清淨無染的安樂,所以寬厚之士在淡泊的生活中,有最可靠、最長久的安樂享受。
一個人內心的念頭能夠純正,不但會有淡泊的情操,而且還會有寧靜的情操。寧靜可以使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擴大起來,我們的心如果長期的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轉,在煩惱喧嘩的外在世界中打滾,就不得出離痛苦,就會像在鑽牛角尖一樣,心靈世界會越鑽越小。相反的,如果能夠把心靜下來,心靈的世界就能夠擴大。
比如:當一個人獨處時,靜靜的躺在草坪地上仰望蔚藍的長空與飄動的白雲,將會有與寬廣的宇宙同在一起的感受;或者一卷在握,靜靜的閱讀書報時,就會有古今中外的天下事,盡入自心中的那份博學廣聞領域。
所以一個人不在於擁有外在的財富才算富有,這種「心包太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學養,也是一種富有。因知,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寧靜中,「寧靜致遠」就如萬里晴空,有一份無限平靜之氣象,所以寬厚之士在寧靜的生活中,有最廣闊、最長遠的安樂。
淡泊寧靜的情境,能使一個人處處感到安穩平衡,所以有淡泊寧靜的修養,會為自己的人生傳來平安的訊息;相反的,浮躁動盪的情境,能使一個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有浮躁不安的性子,到處都會為自己的人生埋伏災禍的陷阱。這二種情境的後遺現象,就是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寬厚之士其年必長」又「操切者壽殃」的箇中道理。
談到「命」,佛教認為目前的「命運」是過去的果報,現在的「運命」是未來的因行。一般人都不肯從三世因果關係的論點修心養性、安身立命,對覓地理看風水或占卦算命的迷信、依賴,卻是趨之若鶩。人們相信地理風水或占卦算命的靈驗例子,就如賭博之人,只見到贏錢的人所捧著的一疊疊鈔票,卻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鈔票後面也有很多、很多的人,把鈔票輸在賭場中的事實問題,所以很多人總是願意在覓地理看風水或求神問卜中欺騙自己,不願意去相信十分明顯的事實。
有一首詩這樣說︰『葫蘆裡面什麼藥?背來背去勞肩膊;個中如果有仙丹,何不先醫自己腳?』
這首詩是在諷刺八仙中的李鐵拐,說他肩膊背著葫蘆走江湖為人醫百病,葫蘆中的藥既能醫百病,為什麼不先醫好自己的跛腳?
我們不妨以這首詩類推,來看看那些從事占卦算命,為人看風水的人,這些人往往自誇靈驗,果真如此,占卜的人為什麼不為自己占占前程?既有發財之道,為什麼不自己也去發個財?看風水的人,為什麼不為自己找個最好的墳地去埋葬自己的先人,使自己及子孫昌盛發達?這些都是十分淺顯的道理、十分明顯的事實,但人們卻願意欺騙自己,不願意去理會這些道理與事實的問題。
佛教指導人要從因果立場修心養性、安身立命,過去行如是因,現在有如是果,這就是「命運」;現在修如是因,未來就有如是果,這就是「運命」。接納過去延續下來的業報(命運),在現在的業報因緣中,修心養性、安身立命(運命),是古聖先賢的立命原則。
下面我引述史記中所載,有關張良與項羽二位古人的心行,看「養性即所以立命」的事實︰
劉邦手下的軍事參謀張良,在未學兵法之前,有一次經過邳橋時,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老人走到張良的身邊,脫下自己腳上的鞋子,故意的把它丟到橋下去,然後對張良說︰『孩子!你下去替我撿回鞋子吧!』
張良看到這種情形,幾乎想揍他一頓,但見他年老,於是強忍著怒氣,走到橋下替他拾鞋子,鞋子撿上來,老人又對張良說︰『你替我穿上。』
張良心想,既已為他拾回鞋子,何妨再多為他服務一下,便跪下來,把鞋子套在老人伸出來的腳上。
接著老人便含笑的對張良說︰『你明早再到邳橋來見我!』
翌日,老人比張良先到邳橋,張良來到時,老人很生氣的責怪張良的遲到,又約他明早又再邳橋相見。
第二次的赴約,張良比第一次更提早到邳橋,不料還是比老人慢到,又被老人責罵一頓,再次約張良明早邳橋相會。
第三次張良乾脆半夜就去邳橋赴約,終於比老人先到,老人覺得張良孺子可教,就送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因為精研黃石公贈予的這本「太公兵法」有了成為一代名將的條件。
與劉邦對立的項羽,在少年時,讀書尚未讀入義理,便放棄了讀書,學劍尚未達到純熟的程度,又再放棄學劍。他的叔父項梁對項羽這種不專精的學習態度很不滿意,項羽則不以為然,他對叔父說︰『我認為讀書,只是認識一些字用來記記人的姓名罷了;學劍,只能對抗一個人,也沒什麼值得學的;要學,就要學能敵萬人的技藝!』
於是項梁便教項羽兵法,項羽學兵法雖然頗有興趣,但也只略懂其中意思,便又不肯繼續學習下去了。項羽的學習由於無恆不專精,在兵法上只有用兵的知識沒有用兵的智慧,有勇無謀,最後慘敗在張良所輔翼的劉邦手下。
我們從這二位古人的心行,就能了解張良與項羽之間的成敗得失,並不是註定在他們的命運際遇上,而是在他們個己的修養與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成敗種子,早在他們青年時代的學習努力便已種下了,若要論命運際遇,項羽的際遇並不比張良差,只因項羽不懂在心性修養上去運命而立命,所以未能完成霸業。本則《菜根談》提示有才德的人不講求命運,懂得修心養性自然可以立命,這二個古人的心行,就是事實的寫照。
求天佑、怨天害,是不懂「盡人事可以回天」之人的煩惱,荀子有一篇「天論」,我用語體將這篇天論的內容譯述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盡人事可以回天」的道理。荀子的「天論」說︰
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既不因為唐堯這樣的聖人出來施以仁政而存在,也不因為夏桀這樣的暴君出來施以暴政而消失。
用合理的行動,能適應天的運行,處世就能得以吉祥;用不合理的行動,違背天的運行,就會遭殃。
如果能夠強化生產的根本動力,並且節約物資能源,天不會叫人生活在貧困中;如果身體的養生條件能夠具備,而且時常去運作體能,天不會叫人患病;如果順著道理而不違背道理法則去處世,天不會叫人遇到災禍。
所以遇到水災、旱荒並不能叫人失去生產動力而捱餓;氣候不調並不能叫人失去養生條件而患病;怪誕奇異的邪說不能叫人失去道理法則而遭災殃。
如果人荒廢生產的根本動力,而且又奢侈浪費物資能源,天沒有力量叫人富裕;如果身體的養生條件不足,而且又不常常運作體能,天沒有力量叫人保有健康的身體;如果處世違背道理而胡作非為,天沒有辦法叫人生活得到吉祥。
人如果有上述情形,不用等水災、旱荒到來,就已經被貧困之累而捱餓了;氣候即使沒有變化,人也會因生理失調而患病;怪誕奇異的邪說未起,人也會因為不肯順應道理而遭殃。
如果我們所遇到的天時與治世修明的仁政理想相同,但所遇到的災殃禍害都與仁政治世的理想有所不同,這種情形不能怨天害,這是人不循正規之道的行為所招感出來的果報。
所以能明白天和人的無為與有為之因果關係,在處世上盡人事且不求天佑、不怨天害的人,就可說是一箇任運本性而生活的至人。
荀子的這篇「天論」,是指導一個人面對現實問題時,要循正規之道去生活,有這樣的生活形態,自然就能緣起正規的因果因應現象;反之,即使求天佑、怨天害,也是會緣起不正規的因果因應現象。
我認為這篇「天論」的立論宗旨,不違佛教的因果定律,正好可以引來作為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盡人事自可以回天」的道理註腳,所以把它譯述出來,作為大家探討「盡人事自可以回天」的道理參考。
我們人的才能各有差異,那麼面對人事時,要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盡了人事呢?我引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用以說明一個人在「盡人事」上所應站的立場。
國父說︰『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至於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
聽了國父說的這段話,我們再看看自己的立場,我們應該要肯定的是︰自己的生存立場,是與群體有息息相關之禍福,所以在個己立場上,要如國父所說那樣,隨個己的人力去「盡人事」,自能緣起群體的福利。
「盡人事」真能「回天」嗎?現在我們就面對現實人事問題,作一番探討吧!
例如:海難、空難促使人類努力製造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地震使人類蓋起更穩固的房子;瘟疫導致人類對新醫藥的發明,這個世界雖然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但今日我們所享受的高度物質文明,都是過去許多人所身歷不幸而留下來的成果。
從過去到現在的人事,我們看到「災難」帶給人們痛苦,我們也看到人類面對「災難」不斷的在「盡人事」上,作改善災難之傷害的努力,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災難」在推動著人類進步的事實,此即「盡人事自可以回天」的事例。
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享受過去許多人所身歷不幸而留下來的成果,現在我們也要將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血結晶,留給後人去享受,但願大家不要忽略自己崗位上的角色,人人要各盡個己的人力,面對自己崗位上的人事,緣起群體的福利,自然能達到「盡人事自可以回天」的成果。
(載於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五十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