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2-2015
修省篇-第三十則

修省篇-第三十則

功夫自難處做去者,如逆風鼓棹,
纔是一段真精神。
學問自苦中得來者,似披沙獲金,
纔是一箇真消息。

【音義】

鼓棹︰棹字同櫂,音讀若召,注音作ㄓㄠˋ;另有一音,讀桌,注音作ㄓㄨㄛ,與桌音義相同。在船旁撥水,使船前進的槳又稱棹。鼓棹也就是搖槳。

【譯文】

修學的歷程若是從難處去做下手功夫的,其進步雖然有如逆著風在搖槳行船一般的困難,但這種功夫才是修養的一段真精神。學問的成長是從苦中磨練得來的,其成就雖然像似在沙中淘金一般的辛苦,但所得來的學問才是一個真踏實的消息。

【講話】

孟子曾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長得太慢,便一棵棵地把禾苗拔高,然後帶著非常疲乏的身子回到家中,他對家裡的人說︰『今天我可累壞了,我在田裡工作了一天,幫助田裡的禾苗都長高了。』

他的兒子聽了,就跑到田裡看個究竟,發現所有的禾苗都已枯死了。

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行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吃東西,或者甚至用打針吃藥的方法,來使我們的身體快快長大,唯獨我們的心理建設與學問的成長卻不可用揠苗助長的方法使它們迅速成長。比如:今日的孩子,對於成年人之世界的大部份東西,都早已由電視中看到,但孩子在心理上與學問上卻未能同時成熟到可以接受這些成人的東西。所以心理的建設與學問的成長,是需要在人事的變遷中慢慢去經歷體悟的。

對於人生的生存努力,我們必須掌握和牢記兩個十分重要的觀念︰一是去面對變遷,二是要自我適應。能建立這二個觀念,才有像本則《菜根談》所提到的「逆風鼓棹的精神」與「披沙獲金的消息」。因為宇宙和生命有一條不變的定律──「無常」,無論是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思想,一切都在變遷,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在變遷之前,預先看到變遷的事實,這對我們後來的適應能力會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要有「逆風鼓棹的精神」要有「披沙獲金的消息」,首先我們要有「不怕變、接納變、迎向變」的成熟心理準備,在變遷中作自我適應的功夫,不要太過留戀過去,不要把無可挽回的東西死抓不放,也不要在任何變遷中自怨、自艾,自嗟、自嘆。面對變遷的無常環境,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就要設法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例如:不能合群的人,就要改變自己的孤僻習慣;一個將要到外國去留學的人,就須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和思考方式,努力的去熟習該國的文字,這樣才能在變遷中找到自我適應的因應之道,而快樂的生存下去。  

有個人死後上了天堂,他走經兩間餐廳,一間裡面是靜悄悄的,沒有餐具的聲音、也沒有講話的聲音;另一間則是很熱鬧,有說有笑,不斷的傳出他們使用餐具的聲音。

這個人心想那一間寂靜無聲的餐廳,一定是供應給文人雅士進食的地方,就先進去參觀,但出乎意料之外,他看到裡面的人所使用的筷子,因為超越過手的長度,飯菜無法夾到到自己的嘴中,個個都擔心眼前的飯菜被對方吃掉,每人都睜大眼睛看著食物發愁而悶不吭聲。

他看到這種情形,想到那間熱鬧非常的餐廳,不知在熱鬧些什麼?就很好奇的進去瞧個究竟,這時他看到這間餐廳的人,所使用的筷子一樣也是超過手的長度,所不同的是這一群人,對這種無法改變的現實環境,都知道設法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彼此互相為對方服務,夾菜給對方進食,個個都吃得眼笑口開,歡聲四起。  

故事情節告訴我們,要求自己適應無法改變的現實環境,是面對變遷的無常人事,不能不培養的修養。

在逆境中求上進是一種生活的考驗,一般來說,人在種種變遷的生活考驗中,最難克服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魔障。平常我們一提到魔,總是會聯想到青面獠牙的鬼怪,佛法中的魔,不一定來自於外在的鬼魅魍魎,常在我們自心中騷擾的無明心念也是魔。一個人如果心魔無法降伏,單憑外在的修持行相,是很難發揮出逆風鼓棹的真精神。任何功夫的修學歷程,雖然在事相上都有其困難之處,只要能將心魔安伏得了,就能有「人定勝天」的箇中消息。今天我針對心魔的安伏修養,提供幾點修養觀念和大家共勉︰

1.用理智來引導感情(客觀的修養)

我們人都是有情眾生,要放棄感情是不可能的,但如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淨化感情。雖然說有情的眾生,有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是我們的感情往往在無明心魔的騷擾下,對人的感情產生過淡或太熱的不同情緒困擾,用理智引導感情,就是要培養我們冷靜面對情緒困擾的修養,用平常的去接納一切人事,明確的去抉擇一切人事。

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一家主人,他看到這戶人家的房子煙囪砌得很直,灶的旁邊還堆放著許多柴草,於是就給主人一個善意的建議。

客人說︰『我覺得你家的煙囪砌得很直不太好,最好能拐個彎,將煙囪飛出來的火星引向空曠的地方,並且把灶邊的柴草挪得遠一點,不然的話,這種情形很容易導致失火的現象。』

主人覺得客人初次來訪,就向他提出這種不吉利的警告,一股很不愉快的情緒,馬上就困擾在他心中,一點也沒有接納客人建議的心念,默默的沒向客人答腔。

過了沒幾天,主人的家果真失火了,這時鄉里鄰居都趕來搶救,總算很幸運的將火撲滅了。事後,主人為了感謝鄉里鄰居的救火恩情,就殺牛擺酒席宴請幫忙救火的鄰居,他將那些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位列上席,其餘也按出力的大小而排位次,卻沒有邀請建議改裝煙囪、移開柴草的客人。

從故事的情節,我們都知道,假使主人聽了客人的建議,不感情用事的話,就能冷靜的分析客人話中的道理,去接納客人的善意建議,那麼根本就不會發生這場火災,當然也不必破費擺酒宴席,可是主人卻因無法排除情緒的困擾,無明心魔使他失去理智的抉擇,不懂將客人的善意建議當作恩澤,卻只知道那些焦頭爛額的救火鄰居是他的恩人。

用理智來引導感情的作為,就是要時常以「設身處地」的態度去為人著想。

有一次我坐公車,那是一個夏天,公車中擠滿了人,忽然外面下起大雨來,靠窗坐的人很快的就將身旁的窗子關起來,這時卻有一個站著的乘客嚷著要把窗子打開。當時我想,這個站著的乘客,如果坐在敞開的窗邊座位,遇到這種大雨,他也會悄悄地把窗子關上的。

這種現象,顯示出人們面對問題時,都會本能地從自己的需要著想作抉擇,卻沒有考慮到別人的處境和感受,如果我們常用理智引導感情,就不會有「己所不欲、施捨於人」的自私心行。

其實自私者的感情,不是因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才表現自私的行為,是因為忽略別人的利益才表現自私的心行,一個人如果有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修養,在處理生活人事,就不致於被自私的感情所左右,失去與外界協調的理智。

2.以退步來導引前進(謙恭的修養)

王陽明是明朝的一位讀書人,他在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善於用兵的好官吏,五十歲時即做到兵部尚書。他在四十六歲時官任江西、福建兩地的巡撫,曾討平了許多地方的土匪,同時亦提出了他著名的學說「致良知」,主張修養在「存天理、去人欲」。

王陽明在他的學說中曾提到「破心中賊比破山中賊更困難」的話,這句話在王陽明的人生歷程中,並不是一句紙上談兵的書生之言,因為他曾嚐盡苦頭達到「破山中賊」的戰果,但他仍然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賊難」,可見人心是多麼難以駕馭!

一個心理建設還沒走到成熟階段的人,對一切人事的應對往往有很多執著,這些執著都是心賊,也就是無明心魔,一個人一旦被無明心魔佔據心地,對自己所面對的人事,就難有變通的餘地。

其實生命也有輕鬆的「無所為而為」的一面,凡事只要看得開,便可以減少許多煩惱,一個人如果拗在個人的執著立場,心地就常有被心賊侵犯的苦惱,心情會因為執著而變化萬端,時漲時落、時好時壞,有時連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來克制自己的不平衡心態。所以情緒化的人,在過於高興時或過於沮喪時,切忌不要作重大的人事決定,這個時候若做重大的人事決定,一定都是被心賊所駕馭的無明業行。

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僵持不下的人事,有時我們若能帶著一份平常心,換一個另外的角度來看自己、看別人,或許我們對於僵持的一切人事都會淡然處之,把成敗得失都付之一笑的。

搖棹行船的人,他是將棹往後伐退一步,船身才前進一步;一個站在竿頭上的人,他要更進一步,若向前跨的話,必定是摔落竿下,所以退步也是向前走的餘地。以退步導引前進的這份修養,能幫助我們打破高傲、自卑、權力慾、沒有安全感、尋求別人注意、不肯屈居第二等的心賊困擾;一個人有上述的心賊困擾現象,都是對人生的身份地位沒有正確的觀念所導致。

有一個大學生正和一群同學在街上興高采烈地談笑,突然他臉色大變,神情顯得十分古怪,原來這時候他突然發現到自己的父親正在清理街道,他覺得讓別的同學知道自己有個做清道夫的父親,是件丟臉的事。這就是一個人在身份地位上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所導致的「自卑」心賊的困擾現象。

如果我們平常能夠以謙恭的退步觀念引導自己的前進行為,對自己的低下身分與地位,就會有自尊心,對他人的低下身份與地位也會有敬重心,一個人有如此的平等謙恭修養,自然就能以成熟的心情和不亢不卑的態度應對各種人事際遇。

3.從行為語言傳心聲(誠懇的修養)

語言是用來表達自我或向人講述和傳達自我的溝通工具,人一向都是透過一些外在的標記來向人表達自心深處的心聲,通常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標記,有:聲音語言、身體語言、行為語言。

「聲音語言」就是用一些話來表達我們的思想、感覺和情緒的訊息。例如:孩子哭了,母親對孩子說︰『乖!不要哭,媽才要疼你。』

「身體語言」是用身體的動作表達我們的思想、感覺和情緒的訊息。例如:孩子哭了,母親馬上過去將孩子抱起來拍拍,對孩子說︰『乖!不要哭,媽疼你。』

「行為語言」則略有不同,它是用整個生活的方式來表達的,也就是說用存在的事實去表達我們的思想感覺和情緒的訊息。我們常在母親節的時候,聽到一首「遊子吟」的詩歌,「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描寫,就是在描寫慈母「行為語言」的愛,一件遊子身上的衣裳蘊藏了慈母無窮無盡的情意,慈母對遊子的關愛之情,亦在這件衣裳中無聲無息地表露無遺。「行為語言」雖是一種沒有聲音的訊息,但它所傳達的卻是一個人的真實心聲之訊息。

聖賢都是以「行為語言」傳達他們的道德心聲,他們不會自己欣賞自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道德光圈,但聖賢的「行為語言」卻能使眾生從他們的身上看到光明的訊息。對於一個不斷邁向至善的人,我們或許從他的「聲音語言」或「身體語言」,聽不到、看不到他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所付出的特別關懷情意,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行為語言」體會到他與一切人共同存在的心量。

再從另一面現象來看,一個不斷追求虛榮的人,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聲音語言」或「身體語言」,聽到、看到他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的特別關懷情意,但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行為語言」體會到他在特別情意中所寄望的虛榮心態。

有一首詩說︰『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詩的意含是說:善的行為語言就如青松,惡的行為語言如同花朵,青松雖然沒有花朵那麼誘人喜愛,但它有其堅實的內涵,處在寒霜之中,仍然有它煥發的奕奕精神;花朵的芳姿雖然很容易引誘人們注意到它的存在價值,但它卻沒有實在的內涵,耐不住一場霜寒的打擊就枯萎掉了。

從行為去傳達我們的心聲,雖然比不上用聲音語言或身體語言的表達那麼明顯,但卻更具有實在的內涵,所以我們從行為語言去體會一個人的虛實內涵,也比從聲音語言、身體語言還要更具有實在的價值。

因此,我們與其虛有其表的在聲音語言或行為語言上強調、造作自己的修行,倒不如用行為語言傳達自己的修行內涵,這才是發揮「逆風鼓棹」的真精神,這才有「披沙獲金」的真消息。

4.看清自己的長短處(反省的修養)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不是這方面強就是在另一方面出色;每一個人也都有他的短處,不是這方面差就是在另一方面遜色。比如:許多失去視力的盲人,通常都擁有靈敏的耳朵和觸覺;沒有天生麗質的人,通常都會有一份蕙質蘭心;有一張美麗面孔的人,通常都給人感覺其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學業功課理科弱的人,多數是文科較強。

所以,一個人能看清自己的長短處,進而肯定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心行才會有自知之明和信心。看清自己的長短處,就是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要讓自己知道如何發揮個己的長處,並給自己知道如何改善個己的短處,如此對自己不足的地方就會更留意去補足,對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也能以舒坦的心情和成熟的態度去接受。

認識自我的方法,必定要做到自我觀察,我們必須經常留心觀察自己的行為。比如:對自己在某些情況下的特殊反應、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決定、對自己喜怒哀樂的發生及其原因的觀察。換句話說,就是要經常反省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反應或決定或情緒,要自我設問︰我為什麼要這樣想?這樣想對嗎?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作對嗎?

認識自我的方法也可以從與別人的接觸中作自我觀察,因為別人可以作為我們生命的鏡子,我們可以從別人的眼神中、說話中、態度中看到自己的樣子。

例如:一個演講者,如果他看到台下的聽眾眼睛開始在東張西望了,那就表示他的演講講得太多了、太長了,應該長話短說;如果一個辯白者,看到聽他傾訴辯白的對象,表現出不耐煩聽的神態,就表示他的行為太過火,不可理喻,這時拋棄自己的成見,比為自己辯護更容易使人接納。

所以與別人接觸,我們不妨多聽取別人對我們的意見,不論是公開批評或私下議論,一經落入自己的耳朵,就要歡喜的把它接納下來,作為自己的反省資料,甚至還可以正面的去問別人對你的觀感和印象,以及對你工作表現和行為態度的評價,這都可以使我們對自己的長短處有更深的認識。

我們不要一聽到別人說到自己的缺點就氣呼呼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有人肯將我們的盲點說出來,給我們有機會知道自己看不到的盲點,這是一個造化自己的福音。不要去計較別人指責我們的壞行為,有時沒做的事,別人都會去造謠了,何況已經造作出來的壞行為,更加不可能阻塞得了別人的言評與指責。過去普門有一位信徒常勸人說:『給人講不真實的壞行為,不用去計較,那個不要緊;如果別人講的是真實的壞行為,那就罪過啦!』所以我們與其要計較別人的批評,倒不如用這句話來反省自己。

一個能夠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人,自然在人事應對上就容易與別人取得協調,如此既能砥礪自己的成長,又能於逆緣中減少自他之間的暴戾抵制;在逆風中行舟的人雖然辛苦,只要沒有暴風雨的打擊,要突破困境就有信心與把握了。

以上是針對這一則《菜根談》所提示的修學「真精神」與成就的「真消息」,論談一個人要有乘風破浪突破逆境的魄力,要有披荊斬棘面對磨練的耐力,所應具備的修養內涵。

有一個弟子問師父說︰『世界上甚麼最有價值?』

師父答︰『忠告。』

弟子又問︰『甚麼是一文不值的。』

師父答︰『忠告。』

弟子疑惑的追問︰『為什麼?』

師父說︰『忠告被人接納,就成為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忠告不被人接納,就變得一文不值。』

俗語說「忠言逆耳」,要在逆流中求進步,要在逆緣中作磨鍊,就要學習去接納「逆耳之言」,因為這些話可以做為我們的逆增上緣,接納下來,自己就擁有無價之寶,久而久之,自己與生活人事就會產生一份「莫逆之交」的情感,對一切人事就有逆來順受的意願。

人生很少經常一帆風順的,人事的應對也不會永遠稱心如意的,要突破人事的協調障礙,當自己面對現實的當時,就要去觀察自己是否有「用理智來引導感情」的客觀立場?是否有「以退步來導引前進」的謙恭修養?是否有「從行為語言傳心聲」的誠懇應對態度?是否有「看清自己的長短處」的自我反省之觀察?

我們的心理建設與學問的成長,是無法揠苗助長的,不經栽培的歷程,是無法脫穎茁壯的。但願大家面對困頓的現實問題,不妨以今天我提供給大家的「客觀、謙恭、誠懇、反省」的修養,作為栽培個己突破心理障礙的能力與成長學問的營養素,在自我期許中,表現「逆風鼓棹」的真精神,去成就「披沙獲金」的真消息。

(載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九期《普門慈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