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九則

修省篇-第二十九則

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
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

【音義】

經綸:經字當名詞使用,是代表有價值的書或機織物的直線;如經典、經緯。經字當動詞使用,是代表過程;如經管、經過。「綸」字,本是代表青色的絲線,古傳諸葛亮披青絲帶做的帽子,執羽毛做的扇,後人便將「綸」字用來形容能夠定決謀略的人。比如:帝王的諭旨稱作綸音。經綸二字合併使用,是用來比喻規畫政策的才能。比如:滿腹經綸。

【譯文】

能夠銷融得了自己性情上的偏私,就是成就了心性修養的一門大學問;能夠消除得了家庭裡面的怨氣,便是表現出經管人事的一種大本領。

【講話】

普獻法師在「心理成長與突破」的講座中,對人的成長階段,分成任性期、率性期、見性期三個階段,一個人的性情,如果能從任性期走到見性期,便可以說已經能夠銷融得了自己性情上的偏私性向了。

下面我根據普獻法師在這一講所分析的各期性情現象,說明一個人的性情從偏私到銷融的成長狀況:

1.任性期:

任性期分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辨是非善惡的兒童心理,一種是能辨是非善惡的悔過型及犯過型的任性。我們先來看兒童是如何一種任性現象:

我們常看到父母帶兒女上街,小朋友看到好吃的或好玩的東西,就吵著要買,從不考慮到父母的經濟狀況是否容許?是否忙得分不開身?只考慮自身的需求,慾望的滿足,這就是兒童不辨是非的任性現象。

有一天,秀華同修回娘家幫忙摘荔枝,他的小女兒去學鋼琴,下課時,我們普門的服務人員幫忙先將孩子接回普門。這天晚上,我們全體普門人員,要到捷盟公司觀摩倚天中文電腦的新翰藝系統操作情形,小孩也吵著要跟出去,我們就通知秀華晚一點到普門帶孩子回家,因為我們要把孩子一起帶出門去。

回來後,我們打電話通知秀華可以來帶孩子回家了,秀華可能一時家事放不下,沒有很快的來帶孩子,等到他來時,孩子就跟媽媽耍起脾氣,說他要看電視,不跟他回家。秀華又給了女兒半個小時的時間,半個小時過後,孩子又向媽媽說要在普門住下來。

媽媽說:『你若要住下來,媽媽就先回去了。』說著轉頭就出去發動摩托車,孩子馬上哭著追到摩托車邊。

秀華說:『媽媽回去拿你的睡衣,再來普門給你洗澡。』孩子就跺起腳放聲大哭了。

於是秀華又說:『你若不住下來,現在就跟媽媽一起回家。』孩子又執拗著不肯上車,秀華無奈的強制將孩子抱上機車,孩子又哭又掙扎不肯上車,秀華不理他,顧不得孩子手揮腳踢,就硬把孩子載回家了。

像這樣不聽父母的話,不顧坐車的安全,就是兒童不辨是非的任性現象。

第二種是能辨是非善惡的悔過型之任性情形。

這類型的任性,在一般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都是曾經有經歷過的一種心理成長之障礙現象。知道自己的心念、行為不對,但控制不了,每每犯下過錯後,才又後悔,雖後悔,卻又不斷的犯過,這種情形就是能辨是非善惡的悔過型的任性。

譬如:有一種人的個性,總是喜歡表現他「得理不饒人」的威力,但又往往過度的發揮,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有師友把他這點「過猶不及」的缺點告訴他,指導他以後待人處事「得饒人之處且饒人」。他也明知「過猶不及」的道理,承認自己不饒人的毛病,但是一旦他有了得理的立場,還是非要達到發洩出自己威力以制勝於人的目的不罷休,於是又犯了傷害別人的過錯,這就是屬於能辨是非善惡的悔過型的任性。

能辨是非的任性,還有一種犯過型的任性情形。犯過型的人對於是非善惡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卻偏要去鑽法律的漏洞,闖生命的紅燈。

譬如:過去有一個自稱是從綠島服滿刑出獄的青年,約在中午時分到普門來,他向我們表示,這次再回社會將重新做人,並提到他在綠島服刑時,體會法師曾去綠島的牢獄佈教,因聽了體會法師的說法,深受感化,這次出獄不但決心要自新做人,並且也要幫助在牢獄中服刑的犯人做心理建設,希望我們送給他一些佛書,他要送去綠島的牢獄給難友看,我們就拿了一些佛書送給這個年青人。

午餐時,我們邀他一起共餐,他客氣的推辭掉,於是就留他在客廳坐,大家就吃午飯去了。午餐吃了一半,圓禎師不放心,出去客廳巡看一下,那個人就向圓禎師告辭走了,等大家吃飽飯出來時,才被圓禎師發現「福田箱」的錢全被這個年青人偷光了。這種狡猾型的犯罪行為,就是能辨是非的犯過型的任性。

以上這兩種心態,都是任自己的性情乃至情慾不斷的發展而不能控制,這是不成熟的心理現象,經由這種不成熟的心理導引出來的行為,終必會導致痛苦的結果。

佛法分析任性期所出現的一些心態有六種,即「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種心態,在唯識學上稱這六種心態為「根本煩惱」,是潛伏在我們凡夫內心最深處的根本惑,這六種煩惱,皆以「癡」為中心。下面我來分析人心被「貪、瞋、癡、慢、疑、惡見」的根本煩惱所惑所導發的偏私性情:

(1)貪: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有「貪愛」的偏私性情,他便會不惜一切去爭取它。譬如:以對五欲塵境的貪染來說,貪財之人,他忙碌一生只是做個守財奴,不會善用錢財去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貪色之人,總是行為不檢,輕浮、淫蕩、縱慾,甚至亂倫;貪名之人,他寧可打腫自己的臉充胖子,也不肯把假面具拋棄掉;貪食之人,為享口慾,時常把自己的口慾之樂建立在異類眾生的生命痛苦上;貪睡之人,總是喜歡遊手好閒,無所適事的虛度光陰。

這些情況都是偏於私自貪念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2)瞋: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情有「厭惡」的偏私性情,就會不惜一切的去破壞自己所厭惡的人事,若只知破壞,卻不懂去觀察緣生緣滅的因素,也是徒勞無益。因為因緣既已成熟,就是定業現前,定業既已現前,就要去觀察緣生緣滅的因緣現象,隨緣運轉因緣了斷前業,否則任你有多大的神通,想去擺脫、破壞現實問題,也是無濟於事的。

過去佛在世時,迦毗羅衛國的鄰國憍薩彌羅國的琉璃太子,小時到迦毗羅衛國學射箭的武藝,因母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婢女扮公主下嫁給他父王的,所以琉璃太子到迦毗羅衛國學藝時,曾被人輕視罵作「賤種」,於是懷恨在心,發誓有朝一日他當王的時侯,一定要消滅釋迦族。後來琉璃太子謀殺長兄祇陀太子,篡位為憍薩彌羅國的國王,他當王之後,果真實現他的誓言,帶著大軍打進迦毗羅城。

這時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很氣忿琉璃王舉軍要屠殺釋迦族的行為,但以前的惡業果報因緣已成熟,也無法挽回這場刀兵劫的事實,便企圖運用神通力擺脫現實問題。目犍連以他的缽救了五百個釋迦族人暫躲入缽中,然後很得意的向佛陀報告,他已運用神通救出五百個釋迦族人了。佛陀要他把缽打開來看看,這一看目犍連嚇呆了,原來他救入缽中的五百人,全部都化成血水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該來的,因緣成熟就會來,即使你厭惡它,也得歡喜的去承受下來,若發瞋怒心要去破壞現實問題,只有徒增彼此間的怨憎會苦而已。

從琉璃太子王的報復行為,可見因厭惡造作破壞的行為,是偏於私自瞋念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3)癡:

癡並非白癡,乃是指對宇宙人生真相的錯誤理解,因此產生對自我以及外在的一切,有一份頑固的執著,這在佛法上另有一個名詞,即是「無明」──事理不明、是非不辨。

人類共同的錯誤理解,就是認為宇宙有一個不變的本體,這個宇宙本體其實是人類「我執」的共同投影,若不能超越這個我執的癡念,永遠都會以這個我的本體為中心,產生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的自我愛染的錯誤認識,這就是偏於私自癡念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4)慢:

這是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恃己凌他、是我非他、讚自毀他的貢高我慢心態。

中共首領鄧小平在天安門事件時,發動裝甲戰車屠殺靜坐示威的學生,舉世有目共睹,但事後,他卻說有多少軍人在天安門事件犧牲掉了,有武器可恃的軍人屠殺手無寸鐵的示威學生是英雄人物,那些靜坐示威的學生之死傷是活該!這種恃己凌他、是我非他、讚自毀他行為,是偏於私自慢念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4)疑:

疑是指人面對真理時,那種猶豫不決的不肯接受心態。

比如:有很多人認為佛教徒的受戒,是自找束縛,不受戒就不必去擔心破戒的問題了。這種心態,就如同火會燙人是事實,有一個人,他明知火是會燙人的,可是他卻認為,只要自己不去相信火是會燙人的事實,接觸火的時候,就不會被火燙到。

又如:佛法在因果律上所提出的「善有善報、惡有惡果」的行為教育,有些人縱然也知道有因才有果的事實,他還是對佛教因果律的教育價值產生懷疑,不肯信受奉行。這些都是偏於私自疑念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5)惡見:

無論是常見或斷見,在佛法中皆稱為「惡見」,又稱作「邊見」。

所謂「常見」,就是認為現在如此,以後也如此,永不變化。比如:認為人死亡了以後,來生依然是人;或是男生死了仍投胎男生,女生死了仍投胎女生,性別永遠不再改變。

所謂「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沒有什麼善惡因果報應。

人一旦有了「斷、常」的惡見,在生活上就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於是便會產生瘋狂的暴力行為,這種自害害他的行為,就是偏於私自惡見的任性性情所發展出來的情形。

以上所分析的,是任性期的人常出現的一些心態,如果我們常出現以上的心態與行為,即表現我們的修養還停留在任性期的當中,必須從不斷的反省中來突破、超越,才能走入更理想的人生。

2.率性期

關於率性期的成長,普獻法師在他「心理成長與突破」的講座中,將它歸納成下列五個特徵:

(1)穩定性、一致性:

這是說,在修養上已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前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雖然人間有很多是是非非的風浪,心緒仍然能在是是非非的風雨中保持一份寧靜,時時能叫自己保有一份心平氣和的輕安快樂。

(2)進步性、前瞻性:

這是說,在生活接觸中,讓知識、技術、品德不斷的向上爬升,不讓它停滯在某個階段。就如:今日的科技產品,日益求精,不斷的在求進化,使得年年都有新發明的產品投入我們人類的生活領域中。因此,我們如果不讓自己在品德、知識、技術上也跟著向前推,很快的將會被時代的浪潮給淹沒。

(3)自我接納:

這是說,能突破自我缺陷的困擾,徹底的接納自我缺陷的事實,在橫逆中默默的承受凌辱、笑罵、戲弄的痛苦。這是一種不向命運屈服的自我教育,為了要達到一個更高遠的理想,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以達到增長能力的目的。

這種自我接納的學習,最成功的人物,要算是名聞全球的那一位又瞎、又聾、又啞的「海倫凱勒」。在這世上,五官健全的人何其多,大多數人都過著無法自我肯定的墮落生活,所以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是否有健全的五官及肢體,而是在一個人是否能自我接納的努力上進。一個人如果懂得發揮生命力使自己生活得有光有熱,就會呈現其生命價值。

(4)社會接納:

這是說,站在個己社會崗位上,就要演好自己在崗位上的角色。為人父母的就要使家庭中的子女過著溫飽和樂的生活;做老師的要認真教學;做學生的要好好用功;做住持當家的人,不但要給寺眾衣食住行有一個安心,也要維護寺眾的和諧;當員工的要盡忠職守;當老闆的要照顧員工。人人都如此的各稱其分,才是具備了成熟的人格,為社會所接納、認同的人。

(5)能獨處與共處:

一個人如果時常被孤獨感所包圍,老是希望以別人的關懷與讚美來填滿內心的空虛與孤寂的話,就是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建立自主獨立的人格,所以若要讓生命成長茁壯起來,就得培育冷靜、果斷的人格。

人在社會上畢竟是過著群居的生活,一定學習與人和睦共處的生活修養。所謂的共處,是去向別人學習幫助自己身心成長的共處,不是整天跟人吃喝玩樂、消磨時間的共處;是要從共處中學習相互的忍讓與尊重、互助與合作的生活修養。一個人要能培育出健全的獨處與共處的修養,才能成就箇人的快樂並使這個社會充滿和樂。

「率性期」是人類銷融偏私性情,走向成熟的分界線。前面所談的「任性期」中不辨是非善惡的兒童心理現象,是沒有本事、有大脾氣之人的性情;能辨是非的悔過型與犯過型的心理現象,是有本事、有脾氣之人的性情。具備有率性期五個特徵的人,是有本事、沒脾氣之人的性情。

各位!你們不妨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性情,到底自己是屬於點子多性情躁卻又樣樣做不來的沒本事有大脾氣的人?還是恃才而驕、妄自尊大的有本事又有脾氣的人?或是遇到挫折、打擊都能心平氣和來處理人事的有本事沒脾氣的人?

3.見性期

一個人的性情到了率性期,在待人處事方面,雖已得到社會的肯定及好的評估,可是身心對外在的衝突尚不能完全超越,有了人事衝突,雖然能夠心平氣和的應對,但依然還是會有心理壓力的煩惱困擾,無法真正的處在自由、安祥的解脫安樂中。

為了化心結於無痕,所以一個人到了率性期,還得更上一層樓,再踏上「見性期」的修養,這樣才能由偏安之局回歸到全面的安和之境,如此才能將自己從率性期的心理困擾釋放出來。見性期的生命開拓,必須具備有下列的十種修養,分別說明於下:

(1)信:是相信因果定律,相信佛法真理。

(2)精進:是努力修善斷惡,將善心不斷的加強擴大,使惡念不斷的逐漸減少、消除。

(3)慚愧:即羞恥心,恥於為惡,見過錯則勇於改過。

(4)無癡:時常修習聖人的真理名言,有智慧性的抉擇能力。

(5)無瞋:沒有惱怒的情緒,內心充滿慈悲的胸懷。

(6)無貪:甘於淡泊,知足常樂,有捨己為人的精神與行為。

(7)輕安:所作所為不違背社會的道德倫理,身心脫離了煩惱的重擔,能有一份不受外在事物牽纏的安樂。

(8)不放逸:身心不再放蕩在貪瞋癡三毒中,不再沉迷於聲色犬馬、酒醉金迷的生活裡。

(9)不害:不再有惱害眾生的生命與生活安全的心行。

(10)行捨:能捨棄、放下心行的執著,不再受外在事物的牽纏。

以上所分析的是一個人的性情從偏私到銷融乃至解脫的成長過程,這在心性修養上,確實是一大學問。偏私的性情,緣自於「我執」,把五蘊和合的身心認為是我,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造成「我與我所」的執情。

比如:在黑暗中點起一把香,當我們把它快速旋轉時,它就成為光環,而實際上它只是一把香在轉動的過程中所顯現的塵影假相罷了。塵緣人事也是一樣,只是在無常轉動過程中的一個假相而已,可是多數人卻誤認這假相為真,更為此而爭論不休,造成身心的無邊苦惱。

本則《菜根談》,另有提示消除家庭裡面的怨氣,是一種經管人事的大本領。我們從儒家談治理天下的理論來看──要「平天下」就要從「齊家」做為出發點,由此可知維護家庭的安樂,古聖賢確實是把它當作是經管人事的一大本領。

每個家庭都有許多是是非非的垃圾,我的出家生活雖然沒涉及家庭的是非苦惱,但每當在接應信徒時,我卻時常當起信徒倒棄家庭是非垃圾的垃圾場,幸好我有一把正定的「三昧真火」,你倒我燒,把這些垃圾都焚燒掉了,才不致於被這些塵埃給封埋著。

「齊家」的要領,我認為應該從「諒解」去維護。

有一個鄭太太,他結婚後的第二天,問婆婆說:『媽!我泡茶給你喝好嗎?』

婆婆回說:『不用了。』於是鄭太太果真沒泡了。

先生知道這件事時,就告訴太太說:『媽口頭上雖然說不用你泡給他喝,你還是要泡給他喝,這樣他會很高興的。』

鄭太太聽先生這麼說,就每天泡茶給婆婆喝,婆婆很高興,到處稱讚自己的兒子娶到一個好媳婦。

現在鄭太太當了人家的婆婆了,媳婦不能像過去她在奉陪婆婆那樣的對待她,鄭太太認為這不是媳婦不好,是自己的兒子沒有把媳婦教好,所以他不怪媳婦,只慚愧自己的兒子沒有經管家庭的本領。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如果人人能有鄭太太這種「諒解」的心胸,要消除家庭的怨氣,又有何困難!

聽了本講《菜根談》之後,但願大家在性情的陶冶上能更上一層樓,在家庭的人事安撫上能更上軌道。我深深的祝福大家身心與生活都能獲得安樂自在。

(載於民國八十年九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八期《普門慈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