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八則

修省篇-第二十八則

塞得物欲之路,纔堪闢道義之門;
弛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音義】

弛:音讀若使,注音作ㄕˊ;又讀若池,注音作ㄔˊ;放鬆叫弛。

【譯文】

能夠堵塞得了奔馳物欲的身心路道,才有可能打開道義的大門;放得下塵緣俗情的掛礙,才有可能挑得起聖賢濟世利人的擔子。

【講話】

有一句俗諺說:『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又云:『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能常樂,無求品自高。』這些俗諺都是提供給人們堵塞奔馳物欲路道的身心修養。

佛陀告訴我們五欲的生活享樂,是走向「地獄」的五條路道,故佛陀教育弟子常告誡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本則《菜根談》告訴我們要打開「道義」的大門,要從「堵塞奔馳物欲的身心路道」下手,此即是說,要從「堵塞走向地獄的路道」下手!

那麼要堵塞我們奔馳物欲的身心路道,應該要具備一些怎樣的身心修養呢?下面我提供給大家五點堵塞物欲的修養。

1.少貪求多施捨

世間上最貧窮的人,是永無滿足的慳吝貪婪之人;世間上最富足的人,是知道喜捨的少欲知足之人;所以有一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

有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天閻羅王對將要去投胎轉世的二個小鬼說:『你們兩人都具備有投胎人道的條件,現在有兩條人生路道讓你們來選擇,一條是要到人間行布施,另一條是要到人間去接受別人的施與,你們兩人各選一條去投胎轉世吧!』

閻羅王的話剛講完,甲鬼就搶先向閻羅王說:『報告閻羅王!讓我去走那一條接受別人施與的人生道路吧!』

另一個乙鬼說:『報告閻羅王!甲鬼既搶先要那一條接受別人施與的人生道路,我只好走行布施的那一條人生道路了。』

於是兩個小鬼皆大歡喜的投胎去了。結果一心貪求別人施與的甲鬼,就出生在乞丐的家中,他的人生一生都是窮苦潦倒,天天都在接受別人的憐憫施與;乙鬼卻出生在富貴家庭中,他的人生一生都是豐衣足食,天天都是樂善好施,享受著布施的快樂。

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乞丐的心態都是天天盼望從人家那邊得來一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養成今天到東家就要得到什麼、到西家就會得到什麼的撈取心態,這個心跟乞丐的心又有什麼不同?一個富而好仁的人,他心裡想的是我怎樣去應用金錢做善事幫助人家,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助人的施捨心態,這顆心所呈現的就是「富而好仁」者的氣度,所以說施捨的人生才是富足的人生。

貪婪之人,常行不義之行,凡身心都在物欲路道上奔馳不休的人,往往會抹煞道義觀念。下引一個故事為例子:

從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天色將晚的時分,下起大雨來了,樵夫為尋覓避雨的地方,竟迷失在山中,正在焦急之刻,無意中發現有一石窟可以暫留一宿,當他走進石窟時,才發現石窟內臥睡著一隻大熊,樵夫被嚇得渾身發抖,但天色漸黑,外面又下大雨,樵夫在進退兩難之下,只好聽天由命的僵立在石窟中的一個角落。

大熊發現樵夫進來石窟,卻表現得很友善,一點也沒有想要侵害他的樣子,這時樵夫緊張的情緒才漸漸的鬆弛下來,安心的在石窟中躲雨。可是這場雨卻連綿日以繼夜的下了七天,大熊平日在石窟中有儲備著一些自己的食物,這些天樵夫在石窟中就取用大熊的存糧充飢。

天晴後,樵夫要離開石窟,大熊連連對樵夫叩頭,像是有什麼事要拜託他的樣子,樵夫也像懂得大熊的意思,就撫摸著大熊說:『大熊!你是怕我把你住的地方告訴別人嗎?你放心!你救了我,你住的山洞我一定不會告訴別人的!』

大熊似乎也聽懂樵夫的話,就向樵夫點點頭,表示自己的安心。

這個樵夫走出崎嶇的山路後,即遇到一個手持弓箭的獵人,獵人看他從山中出來,就詢問說:『樵夫!你從山中出來,可曾看見野獸?』

樵夫說:『哦!我是有看見一頭大熊,但牠有恩於我,我不能告訴你大熊的所在。』

獵人就逢迎樵夫說:『熊是畜生,你是人,人應該與人相親,怎會去庇護一隻大熊呢?你快把熊的所在處告訴我,得了財利,我當然會和你共分。』

樵夫一聽到可以共分財利,就動了貪念,於是把大熊的住處告訴了獵人,獵人即依照指示,前去擒殺大熊,並分了許多熊肉要給樵夫,正當樵夫要去接受獵人給他的熊肉時,走路不慎,摔了一跤,竟將二隻手臂摔斷了。

獵人看到樵夫摔成重傷,很疑惑的問他:『好端端的路,你怎會走得跌跤摔斷了手呢?』

樵夫痛苦的含淚反省道:『這可能是我忘恩負義應得的果報!大熊待我如同親人,今天我出賣了牠,這是應得的罪報。』

獵人聽了樵夫的話,心生恐懼,不敢食熊肉,便把它帶去僧團供僧,(原始佛教僧團只過托缽的乞食生活,食物隨施主供養。)佛陀知道熊肉的來源,對僧眾說:『這是菩薩的肉,未來世牠當得做佛,大家不要接受這份熊肉的供養。』

於是僧眾就為大熊建塔,把大熊的骨肉放置塔中供奉著。

貪求之人,就像前面樵夫的心行,心很容易受物欲所惑,沾惹塵埃,若想要獲得自在的生活,應該從「少貪求多施捨」去堵塞貪戀的管道,以培養對物「無所念求」的淡泊修養。否則貪求越多,身心背負的包袱也越多,生活又怎能自在呢?

2.少戀色多修德

色情的氾濫在今日的社會,可以說幾乎沒有道德的存在。有一次,我回南部老家,當天晚上我家隔街有野台戲在表演歌舞秀,有位親友就住在那條街道上,正巧到我家來,我問他:  『是走江湖的藝人在你們那條街搭臺演戲吧!』

他說:『不是!是我們隔壁家某人結婚,他們請人來表演歌舞助興。我今天還特地去後臺告訴演員上臺不要脫,否則去吃喜酒的婦女會覺得難堪。』

我說:『在大街廣場的地方,不致於這麼沒道德觀念吧!』

他說:『呀喲!現在的人還會跟你談道德理論,南鯤鯓廟大拜拜,請來五臺野臺戲,竟然在廟庭前競演脫衣秀,我才不相信神明會喜歡看這種見不得人的表演,老天有眼的話,怎還會給這些人這樣的褻瀆神明、敗壞風俗!』

從我這位親友的述說中,我才知道社會的淫蕩風氣,已經到這種地步,正如古人曾慨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這不正是一面事實寫照嗎?

前年我們普門祈安觀音法會,有一位未婚信徒來向我登記要超薦他墮胎的嬰靈,今年的觀音法會,這位未婚信徒又來登記要超薦今年再墮胎的嬰靈,我看他一身珠光寶氣,但他卻用「色」去換取外界的煩惱、嫉妒、難過、痛苦、傷心,不知那一天他才會發現自己是在作繭自縛。

有人感慨美國的少女不喜歡結婚,是因為結婚後會有許多婚姻生活的約束,所以他們喜歡過著今天和張三同居,明天和李四搭擋的生活,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自我麻醉生活,我看我們臺灣的少女,受西方風潮的影響,也有不少人如同美國少女自甘墮落的去過著賣色的生涯,真是色不迷人,人自迷!

佛陀座下弟子大迦葉,未出家之前,是一個富家公子,可是他卻有一顆修道的心,父母要他結婚,他都一再的拒絕,他被父母逼迫到無可奈何,便心生一計,請人用黃金塑造一尊美女,然後對父母說:『如果您們能找到一個比這尊金美女更漂亮的少女,我就娶他為妻。』

他的父母不得已,只好派人抬著這一尊金像到全國各地去遊行,並向人宣傳說:『這是一尊幸運女神的金像,少女向他膜拜的話,會帶來好運。』全國少女聽到這個宣傅,都前去膜拜。

有一天,一個叫妙賢的少女,走到金像前時,他的美貌竟掩蓋了金像的光華,大迦葉的父母便設法將妙賢娶到他家做媳婦。

妙賢和大迦葉結婚當天,對大迦葉埋怨說:『我志在修道,只因我家父母為了你家有財有勢,硬把我嫁過門,違背了我修道的志願。』

大迦葉一聽很高興的說:『那太好了!我也有志修道,那麼我們就做一對掛名夫妻好了,各修各的道吧!』

他們就這樣做掛名夫妻,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一直到他們父母都去世之後,彼此才依個己的意願,出家修道去了。

在印度,出家人是要過著托缽乞食的生活,妙賢由於太美貌了,雖然雉髮染衣,依然不減他的美麗光彩,所以每次出去托缽,都會引來許多輕浮的男人跟隨在後面,要向他調戲,嚇得她不敢出去化緣。於是大迦葉就將他托來的食物,分一些給妙賢,這一來,就惹來很多人的閒言閒語,使妙賢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美貌真是一件禍害,於是就自己毀容,讓自己在道業上有一份清淨安樂的立場。

貪戀美色是眾生的普遍傾向,有許多人喜愛以美色去誘惑人,也有許多人被美色所誘惑,如果人們能效法大迦葉與妙賢,將貪逐美色的心,提昇為道德的追求,不但能使自己的人格更高貴,生命也將活得更莊嚴、更踏實。

3.少自傲多謙恭

名位的追求,往往也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我慢投影,強烈的自尊心雖然也能促使一個人更積極的表現自己,但是小我的「唯我獨尊」之執情,卻會使一個人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就妒忌他、打擊他,尤其在一個團體中,一個人若希望自己被重視,便會千方百計的提醒別人注意他的存在價值,他會從批評別人的工作能力來顯示自己比別人好、比別人超越的能力。這種自傲於人的我慢心理,是一種很可怕的心態,它常常會使一個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擊倒別人、看別人出糗為樂的心行,這個「我慢心理」不制伏的話,氾濫起來就會時常叫自己愚痴的為名位封殺他人出人頭地的機會。

這種情形,我們若對內檢討,在自己平日的生活為人上,如稍加留意,或許也可以從個己的起心動念中發現到這個毛病;若對外觀察,亦不難發現,尤其在政治選戰期間,更是時有見聞。有這種自傲心理,即使在待人處事上也打著「道義」的旗幟,這也是用來標榜自己的我慢心,是我慢心態的投射罷了。

我慢的心理,如果投射在宗教的話,那就更可怕了,許多宗教都會塑造自己的理想偶像,這個理想偶像可以說都是我慢的投影,為了這個偶像的優越立場,許多宗教徒因為不能包容異教,往往都會演變成攻擊、消滅異教的宗教戰爭。

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初傳中國時,是由印度僧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人用白馬運經前來東土弘揚佛法的,當時朝廷建「白馬寺」供養兩位僧人安住修行,佛法在這兩個僧人的弘傳下,漸漸的因緣殊勝起來,朝野信奉佛教的人愈來愈多,於是引起了本土的道教人士的抗拒,展開了一場佛道的鬥法活動。

鬥法當天,道士先要求說:『我們先比論說好了,你們和尚若提出一個道理,我們就能接著說二個道理,不只二個,也能舉一反三的,有什麼高深大論,儘管搬出來!』

迦葉摩騰聽了道士開出這麼大的口氣,就不慌不忙的把自己的一隻腳舉向空中,微笑的對道士說:『阿彌陀佛!我已經舉一了,請你舉二吧!』

道士被難住了,就要求換個理論方式來比。

道士說:『你們佛教自稱法教叫「內學」,批判我們是「外道」,可是古往今來,從內外的角度來看大小,總是內不比外大,所以你們的內學比不上我們的外道大!』

迦葉摩騰向道士解釋說:『天子居內宮,百姓居宮外;內宮雖小,天子卻大。一沙一石雖然很小,但沙石卻是遍佈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沙石的存在卻是比一個世界還要大。心在體內,四肢在體外,但心的活動無量無邊,手腳的運作卻很有限量,這又是外不如內的事實。所以仔細想想,佛教的內學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強辯無效,我慢心大作,便想藉法術來消滅佛法,又要求要比法術。於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經典,一排放置佛教的經典和舍利,道士便唸唸有詞的使出他們的法術,想引火燒毀佛經,但唸著唸著,他們自己的經書卻燒起來了,佛經反而放出光芒。

這時候迦葉摩騰就顯個神通,縱身飛上天空,說了一首偈:『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

這意思是說:道教的氣度像狐狸一樣小,佛教有如獅子一般大;道教的法教像燈火一樣微小,佛教的法教如同日月之光;道教的理論小如池塘,佛教的理論大如巨海;道教的道行如同小山丘,佛教的道行如同山嶽。

經過了這次的比試,佛教才折伏了道教的我慢心,有機會在中國紮根代代繁衍的發展下去。

孔子的最得意門生顏回,孔子稱讚他尊師重道的學習態度,有「不違如愚」的謙恭修養,古人也形容一個最有智慧的人為「大智若愚」,可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那些恃才傲物、貢高我慢、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聰明人。

所以不自傲能謙恭的人,雖然看起來平平凡凡,但他卻能踏踏實實、穩穩紮紮的守住自己的道業,其韜光養晦的修持與謙恭平和的態度,在待人處世上,必然不會出離道義的軌道。

4.少浪費多惜福

有一句話說「吃在中國」,可見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懂得吃的民族,而且吃得很浪費,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佛門流傳著:

在一座寺廟的旁邊,住有一戶大富人家,生活享用非常浪費,常將吃不完的米飯倒進溝裡,這些米飯隨溝水流經此寺,寺裡師父看在眼裡覺得可惜,就將米飯撈起來洗乾淨曬成米乾,囤積起來。

好景不常,數年之後,這戶大富人家家道中落,主人淪落為乞丐,有一天到寺裡來乞食,寺裡的師父就拿米乾給他,他感激得不斷的稱謝,師父就告訴他:『不用謝了,這些米乾其實都是過去從你們家的溝槽流到這兒的,經我們撈起曬成米乾囤積起來做食糧的,現在只是物歸原主罷了!』

乞丐聽了萬分慚愧,不斷的自我懺悔過去暴殄天物,不懂惜福的心行。

佛門的物質生活都很淡泊,尤其在飲食方面還須要作五種觀想的自我教育,這五觀是:

第一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是要觀想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一飯當前,能不感恩於農人與施主的辛苦和關心嗎?

第二觀: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這是要觀自己到底有多少德養接受這碗飯食的供養,德養不具足的話,就得要起慚愧心,更鞭策自己精進道業。

第三觀: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是要觀想自己受食的心態,不要對食物有好壞的挑剔,要遠離分別的過患,因為分別就是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

第四觀: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是要觀想吃飯的作用只是像病患在吃藥一樣,不是為享口福之欲,而是以飯食當藥石來療養身體。

第五觀: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這是要觀想自己長遠的道業目標,為借假修真,所以應該養護身體以修證真性,為此而接受飯食的供養。

佛門的修行人,連吃飯也不離修行,憑著這份惜福的生活修行,竟也能緣起「天下叢林飯似山」的福德因緣。所以我們對平常生活物質如果懂得去惜福,便能造成善性的循環,所惜之福將變成一口活泉,不斷的滋潤自己,也能滋潤周遭的人。

5.少煩惱多安眠:

我的個性不喜歡把一件事情老是擺在心中牽掛,所以對一切人事,應該要面對的,我就要積極的去面對,把應了的事情了結後,不管處理得圓滿不圓滿,我都不再去看得與失了,因為我已經盡力了,就是不夠圓滿,也是心有餘力不足的問題,強求不得。

跟我生活在一起的人就可以知道,我的生活經常忙得廢寢忘食,這種生活形態,只是為了一個能夠「安眠」,我不希望自己上床以後,還在牽掛某些預定要完成的事務。平常在生活中,我對身外的一切是是非非可以充耳不聞,就是不看不聽不可以的是非,也會很快從我心中給倒掉,但責任在身,沒有完成任務的話,我就無法讓自己安心的睡眠,所以與其躺在床上掛念著未完成的事務,倒不如把它完成,放下後才痛痛快快的「安眠」。

唐朝的有源律師,有一次問慧海禪師說:『和尚近來修道還用功嗎?』

慧海說:『用功。』

有源又問:『如何用功呢?』

慧海說:『飢來就喫飯,睏來就睡覺。』

有源再問:『這樣說,一般人豈不也是跟和尚一樣的用功?』

慧海說:『大不相同。』

有源問:『何以不同呢?』

慧海答:『一般人喫飯不肯好好喫飯,總是百般須索;睡覺時不肯好好睡覺,卻又千般計較。』

為什麼上床不能安眠?床上的煩惱從何而起?大家可以在生活上自作探討,或許學習去面對現實的解決煩惱,上床後就不用千般計較的再去煩惱它了。

以上提供給大家作為堵塞物欲的五點修養,是針對「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生活而為大家所建立的自律修養。其實人在世間也是應該要有正當的五欲生活的,只是人在欲海中打滾沉浮,很容易過度放逸,而被欲海浪濤所吞噬,所以五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因此我配合著這一則《菜根談》的修養指標,提供給大家這五個修養方向,但願我們在五欲生活中能培養出不拒不貪的生活型態,才不致於打不開道義之門,又把地獄的根紮得更深遠!

這則《菜根談》又談到聖賢所以能挑負聖賢志業的修養,是放得下塵緣俗情的掛礙,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僅舉一個高僧的行誼來作為大家勵志希聖希賢的楷模。

宋朝的浮山法遠禪師,聽說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同天衣義懷禪師等八個人,千里迢迢的從南方行腳到北方去參訪名師,走了幾個月才到達北方,找到傳說中的那所寺院。

他們一行八個人依照叢林規矩,進客堂要求掛單。可是,從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沒有一個知客師父出來招呼,幾個人又冷又餓,北方的寒風又呼呼的吹,有四個人受不了飢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撐到了黃昏,還是沒有人理會他們,又有三個人待不下去相繼離開了。到了晚上,剩下法遠禪師孤單一個人,他被冰冷的寒風凍得手腳都麻木了,可是他下定決心,為求佛法絕不退縮。

終於來了一個知客師父了,他走過來就不客氣的向法遠禪師下逐客令說:『喂!你為什麼還在這裡?快點走啊!』

法遠禪師很懇切的向知客師父表白自己來求法的虔誠,想不到知客師父不通人情,還是驅逐他說:『沒有人會理睬你的,你應該走了,不要在這裡嚕哩嚕囌!』

法遠禪師依舊不走,知客師父人趕不走,就回轉身到裡面端一盆水,往法遠禪師的身上潑過去,潑得他一身濕淋淋的,水滴被寒風一吹,便化成冰了,冷得刺骨,法遠禪師還是忍下來,向知客師父表示他的決心說:『大德!我千山萬水來此求法,這一盆水就能把我趕走嗎?』後來知客師終於接受他的掛單了。

法遠禪師在寺裡掛單以後,生活更難過,他一個人要煮飯給好幾百個人吃。過去大陸上的佛教叢林,生活都是非常艱苦,修行人的飲食幾十年吃不到一點油,法遠禪師做飯頭,看大眾生活得這麼苦,實在不忍心,有一次就拿了點油摻在鍋裡煮鹹稀飯給大眾吃,大家吃得很高興,就把這一餐飯取名叫「五味粥」。

這件事被當家師父知道了,立刻喚法遠來罵:『你怎麼可以不經允許就拿常住的油煮稀飯給大眾吃,你要做人情,就賠油錢來!』法遠禪師說:『我沒有錢可賠啊!』當家師說:『沒錢賠就把你的袈裟、棉被、舖蓋留下來賠償也可以!』

法遠照當家師的意思,把他的衣物拿出來賠償,當家師還不算數,又把法遠禪師趕出山門。

法遠禪師被趕仍一心不亂的忍耐下來,每天靜靜的在山門外打坐,不顧風吹雨淋,等待機會再進去掛單求法。這樣熬了半個月之後,寺裡的住持才發現有一個人每天都在山門外打坐,仔細一看,原來就是那個添油煮粥被遷單開除的法遠,就走過去責問他:『你怎麼還坐在這裡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法遠禪師恭敬地回答說:『半個月了。』住持一聽,故意藉題發揮說:『什麼?你白白在這裡住半個月了,算租金來!算租金來!』法遠禪師身無分文,為了付租金,只好四處去誦經來還債,雖然艱苦備嚐,但是求法的願心卻始終不放棄。

住持看到法遠禪師經得起火煎冰凍的考驗,知道是個可造之材,有一天就昇座,請法遠禪師接掌住持的職位。

如果我們用心的去看法遠禪師艱苦備嚐的求法歷程,就能發現他已經修到捨棄忿怒,滅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縛,成就了不執著心物的「無生忍」修養。法遠禪師一心只想求法,無論遇到任何困境,沒有一念塵緣俗情的是非掛礙在心頭,已經有了「苦惱不相隨」的聖賢器量,住持就從這裡肯定他有荷擔聖賢志業的修養魄力。

我們現在能有幾人能拋開塵緣俗情的是非去接受這種苛責、侮辱的考驗呢?但願聽了法遠禪師的求法故事,大家也能以他的精神做為自己的求法的楷模,勵志希聖希賢,不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塵緣俗情的是非煩惱,才不會枉費與普門結一場法緣!

(載於民國八十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七期《普門慈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