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二十七則
恣口體,極耳目,與物消鑠;
人謂樂,而苦莫大焉。
隳形骸,泯心智,不與物伍;
人謂苦,而樂莫至焉。
是以樂苦者,苦日深;
苦樂者,樂日化。
【音義】
1.恣:音讀若字,注音作ㄗˋ;放任隨意亂作叫恣。
2.鑠:音讀若朔,注音作ㄕㄨㄛˋ;消損叫鑠。
3.隳:音讀若灰,注音作ㄏㄨㄟ;毀壞叫隳。
4.泯:音讀若敏,注音作ㄇㄧㄣˇ;消滅叫泯。
【譯文】
放任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窮極耳目在視聽尋求娛樂,將生命和物質一起消殞;人們以為這種生活是快樂,而實際上心性的墮落,所帶來的苦惱是無比廣大的。毀棄色身的享樂,消除心機的欲求,不願使生命終日與物質為伴;人們以為這種生活是苦惱,而實際上超越物質之束縛的自在安樂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凡是縱欲之樂帶來的苦惱,其苦會愈來愈深遠;從克己之苦帶出之安樂,其樂會愈來愈能化育自性。
【講話】
我在上一講,為大家分解「自我私心的抑制」,在講話中,有提到眾生有一個特色,就是存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眾生界中,人類與動物所不同的,是這箇「自我意識」特別強烈。人類在自我意識中,總希望明天會比今天好,未來會比現在更好,總是在物欲的生活上,思考「過去」營求「未來」,於是如何來鞏固自我、擴大自我、保護自我,便成為人類心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類站在這箇「自我」的存在立場時,就會產生一種害怕失去自我的「孤寂感」,內心不但害怕自我形像的消失,也害怕被社會所拋棄,為了擁有一切,便以不究竟的方法,尋求自我安慰的「安全感」。人類尋求自我歸屬的安全感,最普遍見到的有下列幾種現象:
1.佔有狂:
我曾見過一箇人,對物質與感情有一份強烈的佔有欲,對自己所喜歡的東西都珍惜得不肯施捨,對自己投緣的朋友也不容任何人分佔他的友情,他的生活都是把時間消磨在收集骨董、飼養寵物、講求門面的衣著打扮上,把生命耗在「物」的佔有與把玩,表面上看來,像是物屬於他所有,其實是他被物所拘縛,他這種作為,只是藉此佔有來解除自我的弧寂與不安。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莫逆的朋友,關心別人遠勝於他的需要,心裡就愈想佔有更多的友情,當他心裡愈想佔有友情時,就愈要去干涉這位友人的行為,最後雙方意見鬧翻了,他的生活愈顯出心裡的空虛與不安,於是理智也失去控制了,持刀威脅友人一切要順從於他,而且在情緒壓抑不住時,連同自己平日把玩的骨董也都摔壞了,發洩他的脾氣,極度的表現出佔有者的心態之空虛與不安的苦惱。
這一類佔有狂者,其佔有心念越強,生活就愈表現出不安與煩躁的現象,所以許多雄心萬丈的人,往往在不安與煩躁的心行折騰下,變成喪心病狂的精神分裂者。
2.集會狂:
人們害怕失去自我的「孤寂感」,有人還會從集會中尋求歸屬感,以此解除心裡的不安。這類人,是希望從人群中找到自我的地位與立足點,所以在家庭、在公司、或任何多數人集合的場所,都會以出奇制勝的花招,引起群眾對他的注意,想從這裡發現自我的尊嚴、顯耀自我的魅力。我們打開報紙,所看到的許多奇奇怪怪的集會秀,都是這一類人的自我意識所尋求的歸屬。
報上曾經報載有一個以脫秀聞名的的迴旋夢中的女人許曉丹,要參選立委,但他身邊的夜牧人不見了,沒有人可協助他登記參選手續,他被孤寂感所包圍而哭泣起來了。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在集會狂中尋求得來的歸屬感,如同夢、幻、泡、影,人們一樣不能在集會狂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地位與立足點!
3.刺激狂:
人們為了表現自我的存在,往往也會從力量的表現來尋求解除心裡的不安。就以小孩來說,當他想要東西吃時、想要大人抱時,就放聲大哭,這一哭就刺激到母親重視他的存在,抱他、哄他、給他東西吃,因知「啼哭」是小孩刺激別人發現他存在的力量。人們在生活中,常以貪瞋癡的力量刺激別人來重視他的存在。
譬如:有人喜歡去飆車、賽車、賽馬、大吃大喝、罵人、吵架,甚至動刀動槍,這都是透過貪瞋癡的力量,達到填補心裡的空虛與不安的歸屬感。但貪瞋痴的刺激狂所帶來的歸屬感,真能解除心裡的不安嗎?
佛經說:『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
「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落葉歸根時,它究竟擁有多少自己的姿容?人的貪欲也是如此,追求這樣、追求那樣,所追求來的物質,只是如同花朵開放一般,只是用來炫耀自己的富麗,但這些歸屬感,即使你的追求給你擁有了全世界的物質,你又能享有多少?良田千頃,一天也僅享用三餐而已;大廈萬間,夜眠也只不過八尺的空間,貪得再多,又有何用?
「瞋心」何以「如同蜜蜂」?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活不了的。發瞋怒心傷害他人也是一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時常起瞋怒心,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既傷害到自己的身體,也焚燒掉自己辛苦建立的功德林。我們要肯定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瞋恚之火,會帶來無明的煙霧,不只會焚燒掉自己的功德林,更會叫自己分辨不出事理,使問題越弄越糟!
「愚癡」何以「如同米糠」?愚癡並不是沒有知識,一個很有知識的聰明人,如果他的知識生病了,就如同白米被糠所遮蓋了,這時就無法將知識轉作智慧,會變成愚癡;一個人如果愚癡,智慧之光就發露不出來,無明一旦現前,對於世間的真理就不能瞭解。
因知,貪瞋癡的刺激狂所帶來的歸屬感,是不能有自我落實的立場。
4.宗教狂:
人類對生存寄情於物質的追求與享受,對死後則又寄情於天堂的永生做為歸宿,為了尋求生死的自我存在立場,於是有了宗教的信仰寄託。很多人追求宗教,都忽略了作自我回歸的修行,不斷的向外追尋萬能的物質以及萬能的創造主,這種信仰,是人類對生死的無奈,需要有一個萬能的神來依靠、來垂憐、來拯救。
這種信仰只是追求感情的滿足、權威的依賴,雖然在現實的人生中,的確也有某種程度的安定力,但是各民族有他們信仰的萬能之神,到底誰信仰的神才是真神?誰信仰的神才是萬能?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信仰的是真神,唯有我信仰的真神才有能力,透過這種自我存在的宗教狂,必定會產生消滅其他、排斥異己的心行,於是就演變成國際性的民族宗教戰爭。可見這些心外求法的宗教歸屬感,也同樣沒有給人找到自我落實的立場。
凡夫所尋求的自我歸屬就是如此不究竟,那麼聖者是如何得到自我歸屬的安全感呢?下面我來引述一則故事,用以說明聖者回歸自我的修行:
在深山古寺裡有一個修行的老和尚,他在習定過程中,時常有心魔幻現種種影像出來擾亂他入定。
有一次,心魔幻現一個沒有嘴巴的影像,老和尚一看,馬上正念繫心,他想:『其實一個人若少一張嘴巴也很好,這樣就不會亂吃東西、亂說話了。』於是很快的就出離幻現的影像,回歸到清淨的心境上。
又有一次,心魔幻現一個沒有眼睛的影像站在老和尚的面前,老和尚一看,說道:『啊!怎麼又沒有眼睛了?』不過很快他又正念繫心,心想:『其實一個人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了。』於是很快的又將自己的妄心幻影,回歸到清淨的心境上。
又有一次,心魔幻現一個沒有手的影像,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靜的將正念繫心,他想:『一個人沒有手也很好,以後就不會去亂打人。』於是很快的又打消了妄心幻影,回歸到自我的清淨心境上。
又有一次,心魔幻現一個只有半身、沒有腿的影像,老和尚看了,也無動於衷,他想:『一個人沒有腿也很好,以後就不會亂跑。』很快的就將妄心幻影打消,回歸到清淨的心境上。
老和尚對心魔幻現的種種影像,所以能夠不受干擾,這是因為他正念繫心,有一份向內回歸自我的力量,才有進入禪定的安樂。
我們人類由於「自我意識」特別強烈,這種自我要求,往往會使自已不甘平凡、不願受束縛,希望能夠解脫自在,但由於依賴外境在尋求自我安慰的歸屬,心隨境轉,故依賴自然被自然限制;依賴身心被身心所苦,永遠尋求不到踏實的安全歸屬。故事中的老和尚,在打坐時,就不是從心外尋求安全感,他是從自我身心的淨化昇華,回歸到自性的寧靜立場。所以向內回歸自我,是「智者」成熟生命、化育自性的安心立命之道。
向外依賴物質尋求自我立場,是「愚者」消磨生命、自我安慰的自我意識之歸屬,這種歸屬感,會隨著外境的變化,帶出身心此落彼起的苦厄,永難解脫!
我們言歸正題,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透視體會到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苦樂修養:『縱欲之樂帶來的苦惱,其苦會愈來愈深遠;克己之苦帶出之安樂,其樂會愈來愈能化育自性。』這段話,確是至理名言。
凡是透過物質的擁有所感受到的佔有之樂;透過地位的崇高所顯示出的榮耀之樂;透過刺激的力量所達到的滿足之樂;透過宗教的寄情所獲得的依賴之樂,都不可能做為成熟生命的安心立命之道。
譬如:依賴母體保護自己的胎兒,他要生長成人,必需脫離母體,胎兒一旦脫離母體,雖然母子情深,也得要立即切斷臍帶,使嬰兒經由自力救濟的成長歷程,才能長大成人。所以一個人如果依賴外力救濟,是成熟不了自己的生命,只有將生命和物質一起消殞。
其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現象,如果我們要透過正信佛教的信仰,在苦、空、無常的世界體驗生命的安樂歸屬,就不可把佛教信仰看做百寶靈丹,一般人以為追求信仰,就能免除生理上的生老病死苦,以及物理上的成住壞空苦,信仰若做這樣的寄情,是無理的要求。
追求佛教的正信信仰,是要從自我回歸的修行,放下身心的痛苦。也就是說,佛教徒要在信仰中做修行,才能在苦、空、無常的身心以及世界,體驗出生命的真正安樂皈依處。因為人如果懂得在信仰中做修行,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力量加強了,就可以無懼於生老病死的苦迫。
譬如:那些證果的阿羅漢,一日一食,樹下一宿,不論住山林或棲水邊,都能隨遇而安,他們為什麼能夠如此逍遙自在、超然於物外呢?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對於外在物質的缺乏、災難等苦惱都能夠忍受。若毫無修行的人,心力就很脆弱,見到別人有轎車、洋房的生活享受,內心就受不了誘惑,於是大小煩惱統統出來活動了,就被虛榮心折騰得苦惱不堪,其他的災難變故,就更難承受了。
本則《菜根談》提示我們「超越物質之束縛的那份自在安樂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如果能夠從「生與死」、「得與失」、「美與醜」………一切一切的相對現象超越出來,不被物質現象所束縛的那份自在安樂,就會呈現在自己的心中,這時心中的智慧無限而通達一切,感情無限而慈愛萬物,時刻有一份充滿無私、友愛、慈悲、理性、寬容、諒解、熱誠、喜悅的安樂,使自己生活在「無限與平等」的自我時空中。
佛法中的時空萬象,眾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於萬法緣起的理則中。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沒有一法是獨立性的、恆常性的,法法、物物之間,互為因緣,有相因相成的緣起關係,所以人我本為一體,乃至一切萬物皆無差別。
佛法以萬物互為因緣,相因、相成萬象的「緣起性空」法則看宇宙,所以說宇宙物物之間,因為這一層關係,應視為一體。從這個道理而論定我幫助別人,即是愛護自己;我仇恨別人,即是仇恨自己。能夠了解此一理念,人人互相尊重、共容共成,就能夠生活在「無限與平等」的完美大我時空中。
在凡夫地上,一個人的大小煩惱之多,如同恆沙數,若沒有修行,絕對無法對治。自古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歷史上的高僧大德,他們會有超然的心行,都是從苦行中磨練出來的。
譬如:六祖惠能大師在碓米房中舂米,雪峰禪師在大寮(廚房)中當飯頭,印光大師在齋堂裡當行堂,都是從作務中去琢磨自己自度度人的修養。
一個人要有成就,就必須精進不懈;要能明心見性,就必須認真修行;平日若只營修一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當福報盡了,仍需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
我們要獲得超越物質之束縛的那份自在安樂,惟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欲望,能夠不為欲望所縛,而後再以入世精神從事弘法度眾的工作,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因此,各位同修,若想有無窮無盡的自在安樂,就要收攝向外追尋自我意識的歸屬感,從自力救濟的立場認真修行佛法,才能出離自我身心的煩惱。
修學佛法,必定要具足正見,絕對相信因果業報,這是修「世俗諦」應具的智慧,以此智慧在因果緣起的相因、相成現象中,透視每一個現象皆係緣起性空,找不到一個實體,切入建立出世間的正見。因學佛者,除了要有觀照俗諦的智慧外,還需具備有「出世俗」的正見,才能遠離煩惱。
「法無定法」,有正見者,無論受持拜佛、坐禪、念佛、誦經、持咒………任何一種法門,皆可以作為自己的成佛資糧;無正見者,不能破除事相的執著,在迷信偶像的修學中,就是很堅持、很精進在修行種種的法門,終究不能超越。
最後我祝福大家在這一席《菜根談》的講座中,建立克己之苦的安樂,尋找到回歸自我無窮無盡的自在解脫。
(載於民國八十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六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七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