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六則

修省篇-第二十六則##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
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

【音義】

寸心挹損:寸心是指我們心理上的「心」。挹,音讀若意,注音作ㄧˋ,通「掖」字和「抑」字;通掖字作扶持解,通抑字作退讓解。損是減少的意思。寸心挹損,即是自我私心的抑制。

【譯文】

建立各種福德的根基,只在我們自心對人的一個慈祥念頭;打開各種善行之門,莫如對我們私心的抑制。

【講話】

我們凡夫建立福德,由於缺乏緣起的正見,面對世間萬相,只會用相對的差別心態看世界,然後在愛、憎、取、捨間自尋苦惱,不懂得利用緣起性空的觀念,出入相對現象緣生福德因緣,所以雖面對同樣的人事,往往因為自己的愛、憎、取、捨,卻有千百樣的煩惱心情。

譬如:我們心情很好時,看每個人都很順眼,吃起東西來,物物皆香甜;心情惡劣時,任何人的友善舉動,都會使自己起反感,面對佳餚也沒胃口。

可見在同樣的環境中,會因心的喜怒執情,而使得環境變色。本則《菜根談》提示我們建立福德的根基,只在自心對人的一個「慈祥」念頭,這是教我們要去正視因緣的力量,從因地調整心靈的焦距來看這個世界,發揮慈祥的心態去緣起身口意的三業行為,如此才能讓自己生活在清淨、慈和、安祥、幸福的身心環境中,這也就是《維摩詰經》中提到的「心淨則國土淨」所緣起的世界。

以「慈祥」的念頭對人,是緣起「福德善緣」的根基,這份修養也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修養。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與人結善緣,在生活中,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使大家的生活快樂,以「慈祥」的心態廣結善緣,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修持。結善緣,不一定要施捨錢財,有時候一句好話,一個微笑、一點知識,就能在我們的人事應對中,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

荷蘭是個與海爭地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國家的國民,老老少少都知道堤防是保障他們領土及百姓生命財產的堡壘。

曾經有一個小孩子,在一個風雨的傍晚時分,沿海邊的堤防路道走回家,偶然發現堤防上有一個小洞,海水正慢慢的從洞口流出來,孩子心中想著:『這個小洞,如果不把它堵塞起來,堤防可能會因這小洞而潰決,這一來,海水就會淹沒整個城市了,這是不得了的事啊!』

於是這個小孩就想在附近找個東西把洞堵塞起來,因找不到妥當的東西,孩子一發善心,就用自己的手指頭去堵塞洞口,他站在風雨中等待,盼望有人經過此地,好設法解決問題,沒想到從天黑等到天亮,等了一個晚上都等不到一個人。

天亮以後,被人發現小孩僵冷的暈倒在堤防邊,手指頭還緊緊的塞在堤防的洞口裡,消息傳出,全國百姓都萬分感動小孩這一份善念,認為小孩的一指頭,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財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小小的善心,發揮得當,也是能成就無限功德的。

又如:路上出車禍了,有人想打電話報案求援,偏偏缺了銅幣,這時候你知道了,馬上掏出自己身上的銅幣送給那個人,讓他打通電話,這通電話很快就叫來了救護車,將受傷者送到醫院去急救,許多在流血中生命垂危的傷者,因此而得到了及時的救護,這一塊錢的善緣也就廣大無比了。

我出家二十多年來,以個人經濟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兩袖清風的貧僧,除了身心以外,我沒有任何屬於我個人的身外財物可以和人結緣,僅能以一顆「誠懇的心」跟人結緣,沒想到也緣起百千個人隨喜布施出自己的財物去與苦難人家結緣,可見一份誠懇的心,也能緣起廣大的善緣。

一般人常以為修道是要離開塵世,到深山裡面去修,其實這並不是很正確的觀念,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自我回歸攝受的自修方式,雖然也有水邊林下的阿蘭那處之靜居行持,但談到出世之道,卻是不離攝世之行。攝世之行,即是「結緣」。

「結緣」並非「攀緣」,結緣是運用因緣去廣結善緣,建立自他福祉;「攀緣」則是追求五欲六塵,建立個己的享樂,大家切莫把「結緣」與「攀緣」混為一種行相。

我們都知道,社會的福祉,是要靠群體的結合營運,才能發揮群體福祉的功能,在社會中我們想要擁有各種福德因緣的福祉,就要念念以慈和安祥的心行與一切人結善緣,如此自然就能緣起慈和安祥的幸福社會環境。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如何來表現這份慈祥的修養與人結善緣呢?我大略的舉出幾種結緣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1.歡喜結緣:

人與人之間,生活摩擦,難免會發生,一經衝突之後,二人見面就形同陌路,誰也不肯先開口向對方打招呼,這時就得要求自己提起慈祥的修養,先向人打招呼,即使對方不領情,自己也不要在意,多打幾次招呼,就能把歡喜緣搭建起來。

2.語言結緣:

有一位信徒,每年都在觀音法會的時候來插花莊嚴道場,今年突然來電話說他心情不好,恐怕插不出好花,所以不想插了,於是我就在接聽電話的時候,陪他多聊一些時候的話,從旁鼓勵安慰他的心情,以沖淡他的沉悶情緒,談了一陣子,他說自已感覺心情舒坦多了,又決定要來插花了。

當別人灰心的時候,我們給人家一些鼓勵勸慰的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這種緣,有時一結,就需要耗上一段較長的談話時間,這時,為了幫助對方突破低潮的情緒,就得要求自己提起慈祥的修養,給人一段傾吐苦衷的時間,話談久了,自然就會把鼓勵、勸慰的愛語打入對方的心中,使對方快樂起來。

3.教育結緣:

有一次,尤宜生同修問我:『師父!佛經中教人要「恆順眾生」,但有些人的言行,實有過失,不是我們佛教徒所應隨順的,若去隨順,不是同流合污了嗎?那麼我們又如何去恒順眾生呢?』

我告訴他說:『恒順眾生,是為了要配合機緣,得以施展教育眾生錯誤心行的方便行。凡夫都無法正面的接受別人家對他負面的心行批評,如果一開始就給別人作負面心行的指導,對方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過失,而且還會加深接納別人勸導的成見。「恒順眾生」是先與別人有同流的立場,但並非合污,因為沒有這個立場,便很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隨順因緣教化別人。譬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得法之後,曾隱居在獵人隊中生活一段很長的時間,惠能大師當然知道獵人的殺生行為是佛教所不容許的,但惠能大師生活在獵人隊中,並不排斥他們的飲食,而以吃「肉邊菜」的行持,和獵人打成一片。所以「恒順眾生」是為了與眾生打成一片,藉重彼此相互信任的友誼,而達到相機施教的目的。』

我們佛教徒常常提到要「度眾生」,這個「度眾生」的心行就是「教育結緣」,我們度人時,若面對頑強的人,在施設的度化教育過程,就需要提出慈祥的修養去面對,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成見衝突,使對方樂於接納你的勸導。

4.服務結緣:

常在我們普門走動的人,大家都知道有位「阿吉叔叔」,如果我們要選舉一個「最佳人緣」的同修,「阿吉叔叔」一定是錯不了的,他在大家的心目中,為什麼會給人有一份親和感呢?因為他的個性隨和,樂於為人服務,人人都敬愛他。我們在待人處事上,自己能力所及,給別人一點方便,在服務結緣中,自然就會成為大家所敬愛和敬重的對象。

從一個人的服務結緣傾向,我們也可以窺測其人的修養內涵,高傲的人,往往是擇對象服務,所結之緣,因為情有獨鍾,內心發露不出隨喜的慈祥涵養,就不能普遍的受到別人的敬愛;隨和的人,則是不擇高低與貴賤的隨喜為人服務,所結之緣,因為沒有分別,內心發露的皆出自於隨喜的慈祥涵養,所以給人有一份隨和的溫馨感,自然能緣起普遍受人敬重的人緣。

5.勞力結緣:

過去我們普門前後來了兩隻皮膚病的狗,都在我的照顧下,將皮膚病治好,目前自己跑來我們普門的這隻小白,已養了近兩年的時間,雖然沒有皮膚病,卻是生了一身的狗蝨,我們因為不大喜歡束縛動物的自由,過去一直都沒有把牠拴起來。這隻狗生性喜歡親人,時常會親熱的往人的身體撲靠,人人都怕牠身上的狗蝨,很討厭牠來這一招。小白平常還喜歡到客廳懶洋洋的躺著睡覺,狗蝨掉落地上,都爬附在客廳的牆壁上,每個人見了莫不觸目驚心。

要驅除狗蝨,就得像在照顧皮膚病的狗一樣,要時常給狗洗澡。很不巧,這隻小白來得不是時候,近一兩年來,我們普門的慈善與文化事業工作,越來越繁重,忙得我無暇分身為牠清潔身體,曾經特地抽空為牠洗了兩次澡,但因為沒時間可以時常幫牠維護清潔,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我向來不喜歡勉強別人做不情願作的事情,當然不會去指使服務人員為狗洗澡,只是感慨大家天天討厭狗蝨,卻沒有人願意去幫狗清潔身子。

有一天,我看到普門服務人員林靜宜發心為小白洗澡,很是感動,因為別人都惡心不願去接觸的事情,他肯以自身的接觸去和小白結緣,就很難得了,雖然只是偶然的關懷,畢竟他也曾有想盡一點心力,排除大眾觸目驚心的狗蝨煩惱。

平時廚房抽油煙機,是最油膩最難清洗的廚具,這個最難清洗的廚具,過去常年的清潔工作,也都是由林靜宜這小孩包辦下來,任勞任怨,以自身的勞力投注在這一份別人都避嫌的作務死角上,不斷的在維護道場的廚房清潔。

我們從他毫無怨言的以自身勞力在荷負人人避嫌的工作,就可透視他的心地涵養,已有幾分進入慈和安祥的修養領域了,有這份修養,就已經有了可以獨當一面的龍象肚量的消息了。有很多人,當他發心以自身的勞力在道場結緣時,便盼望得到別人的讚賞,失去了這份讚賞的鼓勵,發心就無法維護下去,林靜宜這孩子的發心,卻沒有這份希求的執情,無形中給人感受到她的發心,流露出一份敬業樂群的慈祥涵養。

一個人的勞力結緣,若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而付出,這份緣結到最後,勢必會轉變成煩惱緣,希望我們大家奉獻勞力時,在勞力結緣的歷程中,要從慈祥的修養操守去發露,這樣才能輕鬆愉快的去面對工作。

前面提到,我們凡夫建立福德,由於缺乏緣起正見,所以雖面對同樣的人事,卻有千百樣的心情,這是引述凡夫的經驗世界都是相對的,見「美」則聯想到「醜」,說「光明」就想到「黑暗」,永遠離不開「美醜」、「好壞」、「得失」、「利害」、「對錯」等等對比較量現象,因為凡夫就是如此的生活在相對比量的概念空間裡,用著差別心態在看世界,就會對差別現象的是非、善惡、成敗,產生愛、憎、取、捨的情緒,於是矛盾、衝突、不平衡的心理現象也就隨著較量分別相續不斷的出現,使得身心沒有一個慈和安祥的情境。

聖者面對任何現象,都是經過緣起性空的透視體驗,沒有互相對立的衝突情境,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平等的、圓融的,內心裡呈現的是慈和安祥的情境,聖者就從此慈祥的因地,緣起各種福德因緣,創造出理想的世界。

下面我們來探討本則《菜根談》指示我們開善門的問題。

為什麼開善門要從私心的抑制下工夫呢?因為我們眾生有一個特色,就是存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受到這份以自我為中心的執情所包圍,所以對五蘊和合的這個身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我感,認為我是最重要,人人要愛我、尊重我,眾生經由這箇自我意識的執情所指使,所展現的行為難免會有自私自利的心機出現。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心靈的退化核心,全在這箇強烈的自我意識,它把我們的心性面目都扭曲了,所以才會有「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的自私言行。

試想!人人都存有什麼事自己少做一點,好的則自己多享受一些的觀念,利益他人的善門又如何能開啟呢?我們常聽到前輩告誡晚輩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見我們人與人之間,因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機出現,已豎起了一道心牆,彼此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你提防我,我提防你;所以各種交易,即使打了契約連帶保證,人心依舊有點怕怕的心理。

根據佛法的分析,我們知道五欲六塵的享樂,是有漏的、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凡是有私心的言行,伴隨而來的都是有缺陷的煩惱生活。就以世間的各種人禍來說,每一場人禍都是這箇私心惹出來的,因為每一個人內心裡面都蘊有這箇自私自利的心態,遇到利害關係時,很自然就會招惹出讓人觸目驚心的貪瞋痴行為。我們攤開報紙來看,殺人、綁票、放火、以及父子、母女、親戚間互相殘害的事件,那件不是從私心起禍?所以若要淨化貪瞋痴之心行,使自己的腳步踏入善門,治本之道就在自我私心的抑制。

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社會大眾有著密切的關係。譬如:我們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賴社會各階層的分工合作,才能日用無缺;我們入學求知識,是要有老師的諄諄教誨,才能長養出處世待人的學識與修養;我們進入社會,服務鄉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幫助,上司的提攜,才能發揮一己才能。因此我們如果想事事順心,運道亨通,對人生就必須抱持施捨的觀念,從放棄私心的立場,去和他人保持和諧來往,這樣才能打開善門,走進溫馨和樂的天地中生活。

眾生皆因執著,故所見到的世界都是不理想、污染的。以佛法來說,不理想的污染世界是可以改變的,那麼要如何來改變呢?這就要從調整心靈的焦距下手,本則《菜根談》提供給我們調整心靈焦距的方向,是「發揮慈祥的心念」及「自我私心的抑制」。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眼前現象界所呈現的吵嘈、染污等種種不理想的現象,是我們心靈未調整焦距前的煩惱身心世界,若將心靈的焦距做適當的調整,當下就能驗證到理想界並沒有超越出目前這箇現象界之外,只是因為迷悟的不同,而讓人對同樣現象有兩種不同品味的感受。

我曾讀過一首讚頌彌勒菩薩的對聯,對聯這樣寫著: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在結束本講之前,我把這首對聯引述出來,和大家共勉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給我們的「發揮慈祥心念」與「自我私心抑制」之修養。

(載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五期《普門慈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