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二十五則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
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
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
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
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
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
人胡不猛然轉念哉!
【譯文】
我們如果拿積聚財物的心去積累學問;我們如果拿求功名的念頭去求道德修養;我們如果以愛護妻子之心來孝順父母;我們如果拿保存官職的策略去保衛國家。如此出離這邊的心行進入那邊的心行,意念之間雖然只差一點點,但若以超越凡俗步入聖賢之內涵來說,這一點點的轉變卻能使人的品格涵養前後有如天淵一般的差距,人們為什麼不在念慮上猛然的轉念反省呢?
【講話】
我們的行為,雖然常常決定了一生的成敗,但行為是經由心念所帶動,所以本則《菜根談》提示我們,要改變人品,反省念頭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世間上的人,有的人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有的人過著貧苦潦倒的生活,一般人都把這種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命運,其實這不完全是命運的關係。一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身心行為而決定的,身心行為是有因果關係的,動什麼念頭,種什麼樣的因,就收什麼樣的果,這種因果循環相報,可說毫釐不差。
人們的生活,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煩惱痛苦,有的人縱情聲色,有的人怨天尤人,這些生活百態,都是我人一念之間的修養因果現象。一念迷,就落入凡夫的迷執心行的因果業道,一念覺就登上聖賢菩提心行的因果業道。所以本則《菜根談》所提的念慮轉變修養,是用來引導人們從心念的維護上,作昇華人品的修養。
有一則寓言故事:
有二個人,將要投胎轉世到人間去,閻羅王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二人要投胎轉世到人間去了,有二種生活環境任由你們各選一種去投生,有一種是生活在取得的環境中,另一種是生活在付出的環境中,現在我問你們二人,誰要生活在取得的環境中?』
甲聽了,馬上搶先回答閻羅王的問話說:『閻羅王!我要!』
閻羅王看甲爭取生活在取得的環境,就對乙說:『甲既要擁有取得的環境,付出的環境就給你吧!好了,你們兩人就隨獄卒的帶領去轉世吧!』
結果,二人投胎轉世到人間後,甲所投的是依靠別人施捨的乞討生活環境,乙所投的卻是有多餘經濟能力可以施捨給人的富裕生活環境。
這一則寓言故事,是在諷刺我們世間上大部份的人,都以物質感官上的享受為快樂,所以一聽到有「取得」的利益,就孜孜矻矻的追逐於聲色犬馬之中。事實上擁有「取得」的利益,並不是代表他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因為一個人如果慳貪不捨,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仍然是一個「永無滿足」的貧乏之人。
許多人的生活,都在積存財物的生活中尋求快樂,事實上這種物質的享受,並不是最究竟的快樂,心靈的舒暢安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譬如:有的人萬貫家財纏身、嬌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穿的是上好名貴的綾羅綢緞,出門有汽車代步,入室有僕人服侍,但他們在追求這些五欲六塵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生活憂苦,卻有如飛蛾撲燈,春蠶作繭,會使人自陷於痛苦的淵藪中;會使人把持不住個己的靈悟「真心」,體會不到生命的真實意義。
如果我們以本則《菜根談》的提示,將積存財物之心,轉去積累認識宇宙人生之真相的學問,活在世界上,才會有生命的導向;也就是說,能夠了解世間的真相與生活的意義,對生命的存在價值觀,才不致於受五欲六塵所惑,才不會天天過著迷惑與茫然的生活。
求功求名的行為,都會使人偏離道業的德養,因為凡有所求的行為,都是造作的心行,即使本身擁有某種修行態度,仍然發揮不出自在的道業修養。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以「有所求」的心態建立功名,就是用煩惱心在面對事物。
比如:有人執著念佛的功德,認為自己天天念佛,所修的功德遠勝於沒有念佛的人,因此相對就產生輕視那些沒有修念佛法門的人,這是執著念佛功名的煩惱,有此煩惱念,所修之念佛行持,就不是自在的、清淨的道德修養。
又如:有人受持「過午不食」的戒行,以自己能持午而自傲於人,以致於輕慢瞧不起那些不能持午的人,但自己卻為了這個持午的行相,每天到了上午十一點時,就身心開始為午食的問題而不安寧,不是拼命的看錶擔心錯過午食的時間,就是擔心著廚房準備飯菜來不及午前供應。如此,為了持午而搞得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甚或憤恨別人沒有配合他的戒行需要及時供應午食,這是執著持戒功名的煩惱,有此煩惱的身心現象,所持的戒行,就不是自在的、清淨的道德修養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像這則《菜根談》的提示「以求功名之念來求道德」呢?我來舉一位高僧的行儀,和大家共勉:
宋朝,有一位道楷禪師,他的德行節操深受十方信眾的敬仰,皇帝為表示敬重他的道德修養,有一天就要賞賜紫袈裟給他,並要送給他一個「定照禪師」的封號。
道楷禪師因視功名富貴如浮雲,所以不肯接受。皇上再派開封府的府尹李孝壽前去向道楷禪師說明皇上要獎賞他的旨意,道楷禪師仍然不肯接受。皇帝的封賞,是人人求之不得的功名,但道楷禪師卻違逆了皇上的旨意,於是皇帝很生氣,派人去捉拿道楷禪師,打算嚴重的處罰他違逆聖旨的罪行。
被差遣捉拿道楷禪師的差使,知道道楷禪師是個很忠誠的修行人,就藉故問道楷禪師說:『禪師身體有病吧?』
道楷禪師坦然的回答:『沒有!』
於是使者便教他說:『你只要說有病,就可以不受處罰了!』
道楷禪師說:『我怎麼可以妄說身體有病而去欺騙皇上呢?我不接受封賞,是因為修行人沒有需要這份功名,但欺騙皇上求免受罰,反而有失我修行人的道德立場,這是不可以的。』
對一般人來說,皇帝要獎賞他,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道楷禪師卻保持著修道者的高操道德風範,他的清高以及無欺的勇敢,可以做為我們「以求功名之念去求道德」的修養楷模。
下面我們來探討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孝行問題。
佛門有一句話說「堂上雙親是現世活佛」,所以孝順父母,在佛法中視如禮敬諸佛一般的功德。人一旦成家,多數人的心中,「妻子」所佔的份量都遠勝於「父母」,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嘲笑畏懼老婆的人是「某子」(閩南語「某子」是說夫是妻的兒子),嘲笑溺愛子女的父母是「孝子」。
過去我掛單阿里山慈雲寺時,有位在車站開紀念品店的信徒,常常到慈雲寺拜佛,有一次在閒聊中,他很感慨的說:『上山的遊客,到我店中選購紀念品,幾乎人人都會提到要為自己的妻子或兒女買點什麼東西回去,很少有人提到要為父母買點什麼東西回去,所以每當我聽到客人提起自己所選購的東西,是要帶回給父母的,我就會告訴他:「你真孝順,這個東西我就特別算便宜一點給你。」』
我覺得這位信徒的作為,目的就是在倡導本則《菜根談》所提到的「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的孝行。
談到孝的行持,我再舉個佛教「盂蘭盆會」的典故,以加強大家對佛化孝行的認識:
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忽然想念起死去的母親,他運用神通力,見到自己的過亡的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目犍連看到母親在餓鬼道中的業報身,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全身瘦得皮骨連結在一起,肚子卻有如一個大水缸,不禁萬分傷感,孝心油然而生,即刻用缽盛裝一缽的飯菜,藉神通力將飯菜端到餓鬼道中的母親面前,要給母親充饑,但飯菜端到母親的口邊時,飯菜即刻被他母親口中吐出的饑火燒成焦黑的炭,不能吃了。
目犍連尊者看到母親所受的苦,心如刀割,悲號涕泣,不能自已,於是就帶著一顆沉重的心情,趕快前去請示佛陀,目犍連尊者見到佛陀,哭伏在佛陀的座下,向佛陀稟告說:『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見到我現生的生身母親,死後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食物一到口邊就被饑火燒成炭,不知是何因緣使我母親受此苦報?弟子雖有神通,能夠觀察眾鬼的罪業因緣,但何以對我生身母親的罪業因緣,竟觀察不出來?懇求佛陀慈悲為我說生身母親的罪業因緣。』
佛陀看到目犍連如此痛苦,臉上流露出憐愍的慈容,回答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你的母親因為在生之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惡,戲弄眾生,所以受此苦報。你因母子情深,神通為親情所掩蓋,所以觀察不出母親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又再請教佛陀說:「佛陀!有什麼妙法能使弟子的母親出離餓鬼的苦楚呢?」
佛陀指示說:『目犍連!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現在要拔薦他出離苦道,唯有仰仗十方僧眾的威德之力,方能救你母親出離餓鬼道苦。我們僧團每逢入夏之後,就有三個月的結夏安居,所有僧眾於這段日子裡加功修行,到了七月十五的解夏日時,大家就聚集在一起,個個都起來自我檢討結夏安居以來的修行心得,所以在解夏的「僧自恣進德日」時,僧眾之威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此時為人子女者,若要為前七世父母以及現世父母做功德,可設齋供佛及僧,那麼過去世的父母乃至六親眷屬,就都能仗眾僧威德,出離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者,能得福樂,萬事吉祥順利。你可以在這個時侯,超薦拔度你的母親。』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指示,歡喜奉行,於僧團解夏「自恣進德」之日,設齋供佛及僧,果然其母仗眾僧威德,是日即脫離餓鬼業道,超生天道。
目犍連尊者見此齋僧功德如此殊勝,不但讚歎三寶的功德,而且還積極的推崇齋僧的「盂蘭盆」法會,奉勸世人以此方法報父母生養撫育恩惠。
「盂蘭盆」是梵語,華語譯義「盂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救器,也就是救人的工具。西方人的文法,都是將動詞擺在名詞的後頭,若隨順我們華文的文法作翻譯,「盂蘭盆」就是「救倒懸」的意思。本來目犍 連尊者推崇盂蘭盆法會,是出於利人的大慈大孝之慈悲心,但我們中國民俗卻將盂蘭盆法會演變成拜祭鬼魂的中元普渡大拜拜,真是辜負佛陀及目犍連尊者的慈悲心。
在座的各位同修,都是在聽經聞法的佛教徒,應該知道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僧眾自恣進德的日子,所以我們對齋僧活動,應去隨喜,千萬不要隨俗殺生拜祭鬼魂,若要拜祭鬼魂可到各大寺院去參加盂蘭盆超度拔薦法會,否則一個普度眾生的佛歡喜日,將淪為屠殺眾生的佛悲傷日了。
接著我們來探討愛國的情操。
從古至今,有人為保有自己的地位,不惜出賣自己的國家民族,也有人為保衛社稷而赴湯蹈火,當然一個國家的興亡,朝野之間還有許多共業上的因果問題,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我們不能不去認同,因為要擁有安樂的家園,就須要有富強的國家。本則《菜根談》提示我們要以爭取個己地位的用心,保衛自己的國家,這即是發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操修養。
在中外歷史上,我們都曾讀過許多為國犧牲的烈士史蹟,他們所盡的匹夫之責,卻是建立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基石,以佛法的人格觀來說,流露出這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情操的人,就是「菩薩道」的行者。
我們在佛經上也時常會讀到許多大菩薩慈悲喜捨普施給眾生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用來勉勵佛教徒發揮大我情操的典範,下面我舉一個佛經上所記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愛國故事,以此典故和大家共勉愛國情操。
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本來迦毗羅衛國應該是由釋迦牟尼佛來繼承王位的,但因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訶男將軍繼承王位。
迦毗羅衛國的鄰國憍薩彌羅國,國勢強大,國王波斯匿因聞釋迦族出美女,硬要釋迦族許配一位公主給他。因為波斯匿王的國勢強大,得罪不起,所以釋迦族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裝扮做公主嫁給波斯匿王。
假公主嫁給波斯匿王稱為末利夫人,他為波斯匿王生下二個王子,一個名祇陀,一個名琉璃,釋迦族的人對這位侍女所生的孩子,都存有輕視的心態,把他們看成賤種。
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為了給他學習射箭的技術,就送他到迦毗羅衛國學射藝。有一天,佛陀將要回到迦毗羅衛國說法,國王摩訶男馬上下令為佛陀建一座講堂,講堂建好後,國王又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麼人都不許走進講堂。可是琉璃太子對這道命令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不但進去講堂,而且還走到說法臺上,竟然在預備給佛陀坐的寶座上坐下來。
這時釋迦族的人看到了就罵他:『你這個賤種!你憑什麼資格坐在我們為佛陀預備的寶座上?』
琉璃太子被釋迦族的人罵作「賤種」,覺得很沒有面子,當時就發誓:『我有朝一日當了王,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琉璃太子為了要當王,謀殺了長兄祇陀太子,自己繼承了王位,他當了王之後,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果報就成熟了,琉璃王為了實現誓言,就帶領大軍去侵略迦毗羅衛國,所到之處,無不殺人放火,他揚言說:『我若不將釋迦族消滅掉,就難消心頭之恨。』
迦毗羅衛國的軍力比較弱,無法抵禦琉璃王的大軍,國王摩訶男看到無辜的百姓受到殺害,內心痛苦萬分,於是就親自出面要求琉璃王說:『請你不要再濫殺無辜的百姓了,我有一個要求,請你讓我跳到湖裡去,當我跳入湖水中時,你就暫停殺人,釋放我的民眾去逃命,如果你要再度殺人時,就等我浮到水面上時,再開始殺,我們以這個條件來談判和平,這樣好不好?』
琉璃王一聽,哈哈大笑的說:『你這個主意倒是很有趣,也很好玩,我就依照你的請求去做吧!』
仁慈的摩訶男,由於平時受了佛陀的教化,擁有一份慈悲心,這時已作了犧牲自已的決定。古印度的男人,都留著長髮,將頭髮挽結在頭頂上,摩訶男跳入湖中,就潛入水底,將自己的髮髻打開,又將頭髮扣在湖底下的樹根,使自己永遠浮不起來。
兇惡的琉璃王知道摩訶男的行為,也為之感動不已,終於醒悟了,於是下令以後不准軍隊再濫殺無辜。摩訶男他個人的生命雖然犧牲掉了,但千千萬萬的百姓生命卻是因為這個因緣得救了,同時他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愛國情操,也為佛教徒留下大乘普濟精神的最高典範。
念慮的轉變修養,就如本則《菜根談》所提示的「只差毫末而人品之高下就判若星淵」,要知,本則《菜根談》所要啟導我們的心行修養,就是要我們去肯定「心理的作用是大於物理的作用」。
比如:原子炸彈是很厲害的,可是原子炸彈卻是我們人心所構想發明出來的,我們可利用它來發電,也可利用它來殺人,決定權還是在我們的心。所以原子彈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這一顆心!
由此可見心靈的作用是大於物理的作用,我們要記住這個原則,學習去當心靈的主人翁。
古聖先賢,都是將理智、情感、靈性、昇華淨化到最高境界的人,我們不要把他們想像成由空而降的神明人物,他們也是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所不同的是他們懂得突破理智的極限,當得起心靈的主人翁,所以能不斷的擴充理智的領域,使之更深遠。他們又懂得昇華自私的感情,使它成為具有平等性、普遍性的感情,所以他們的行為不只是敬愛自己的親人,更讓這股溫情的暖流也能流轉在多數人的心房裡,使之共享溫馨。
因此,只要我們願意突破理智的極限,就能踏入更深的無限領域中;只要我們願意超越私我感情的窄城,就能將一切怨親人事溶入包容性的大我洪爐中,那麼,人人皆可立地成聖成賢,顯露出聖賢那份包容的聖潔人格。
(載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版之四十五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