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二十一則
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纔無可憎;
胸中滌去數斗塵,語言方覺有味。
【譯文】
臉上要掃除層層的面具,面目看來才不會使人覺得討厭;胸懷要洗除厚厚的塵埃,說起話來才會使人覺得有滋味。
【講話】
人們喜歡在自己的臉上帶上種種的面具。比如︰喜歡向人表現才華的人,就會為自己戴上一面聰明取巧的面具,此人因為終日以聰明取巧在表現才華,反被聰明的面具所誤,讓人感覺其人不夠踏實,很不可靠,而討厭跟這種不守本份的人結交。
又喜歡高攀權貴的人,就會為自己戴上一面阿諛奉承的面具,此人因為終日以討好人心謀求小利,反被奉承的面具所誤,讓人感覺其人沒有人格原則,而不恥與這種出賣人格的人為伍。
又喜歡唱高調的人,就會為自己戴上一面貢高傲慢的面具,此人因為終日以趾高氣昂的態度表現盛氣凌人的我慢,反被驕傲的面目所誤,讓人感覺其人沒有接納別人的胸懷,而不喜歡與這種貢高傲慢的人共事。
又喜歡物質享受的人,就會為自己戴上一面虛浮貪婪的面具,此人因為終日追求名利與人勾心鬥角,反被虛浮的面具所誤,讓人感覺其人沒有真實的表率,而不屑與這種名利薰心的人為友。
又喜歡擺闊氣的人,就會為自己戴上一面自豪自誇的面具,此人因為終日在打腫自己的臉充胖子,反被自豪的面具所誤,讓人感覺其人沒有節儉的美德,不願與這種不懂惜福的人相處。
反過來探討:
一個笨拙的人,雖然擺不出聰明人的取巧態度,但能夠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一板一眼,穩穩當當的在笨拙的學習過程中,增長靈巧踏實的應對能力,反而讓人覺得他的處事踏實可靠,而喜歡他的那份笨拙安份的態度。
又一個有自信心的人,雖然擺不出奉承權貴的嘴臉,但卻有一股安貧樂道的浩然正氣,反而有正人君子的風貌令人對他敬重。
又一個謙虛的人,雖然擺不出驕傲的神情,但卻有包容別人的美德,就如江海居下,成為百川匯流之處,所以與人相處,反而最得眾望所歸。
又視名利如浮雲的人,雖然擺不出貪求的心行,但他卻有一份知足常樂的心安情趣,反而更叫人羡慕其安貧樂道的生活。
又一個節儉的人,雖然擺不出闊氣的豪情,但他卻有不濫用資源的惜福心行,反而有一份僕實的美德讓人欣賞。
這就是本則菜根談所談到的修養──只要我們能掃除層層面具,就能擁有不令人覺得討厭的面目。
下面我來講個佛教的寓言故事︰
過去有個富翁,生平慳吝,既不修身也不修心,他娶了四位太太,最得寵愛的太太是第四夫人,終日與他恩恩愛愛、卿卿我我的,從不離開;其次是三夫人,他也有一點魅力,能使富翁看到他就起歡喜心,分離就起思念心;再其次是二夫人,這個二夫人在富翁還沒致富之前,富翁對他還有一份相愛之念,但到了富貴之時,富翁就漸漸忘記了他的存在;最不使富翁關心的,是他的原配夫人,這位富翁天天給大夫人許多作務,卻從未給予他關懷愛護。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臨終時四位夫人都圍在他身邊,他看看自己最心愛的四夫人,對著他說︰
『四夫人呀!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我的生命大限將到,我想如果自己一個人死了,一定會孤單寂寞的,你就陪我一道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驚恐得花容失色的說︰『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而我年紀還輕,怎能陪你去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呀!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死?』
三夫人在旁聽到了,連忙推辭掉,他對著四夫人說︰『你年紀輕,我也年紀輕呀!你不想陪死,我當然也不想陪死呀!人家是叫你陪他去死,你不陪也就算了,卻來拖我下水,未免太過份!我丈夫死了,還可以再改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去陪死呢?』
二夫人聽到三夫人把箭頭指向他,也連忙搖手對著大家說︰『不能叫我!不能叫我!我怎麼能陪丈夫去死呢?平常四夫人和三夫人什麼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照顧這個家呀!但為了盡一份夫妻之情,丈夫死了之後,我是可以送他到郊外的墳墓走一趟的。』
富翁聽到四夫人、三夫人、二夫人都沒有一個人肯陪他去死,無奈的歎了一口氣,試問那位平日被他置之腦後的大夫人,他對大夫人說︰
『大夫人呀!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若一個人死去,身邊沒有一個伴侶,一定很寂寞的,你肯陪我一起死嗎?』
大夫人聽了,不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富翁說︰『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怎麼好還活著呢?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富翁聽了大夫人的話,感歎的說︰『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有這麼一份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過去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自己的命還要重要,二夫人我也待他不薄,可是到今天,他們都忘恩負義,沒有一個人肯陪我死,沒想到不受我重視的你,反而願意永久伴隨在我的身邊。唉!過去我太辜負你了!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永不再與你分離了。』
富翁說完後,大夫人就在他面前自殺,擁抱著富翁一起死去了。
這一則寓言故事有深長的寓義︰
四夫人就是指著我們偽裝在身上的一切面具,這些面具雖然討人喜愛,對我們的未來並沒有幫助。
要改嫁的三夫人,是指我們的一切身外物,一個人就是有再多的財富,一旦沒命了,也要把它讓給別人的。
那位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是指我們在世時所結交的親友,這些親友或許曾經被我們給遺忘了,但這些親友和我們之間的關係再深,對我們的關懷頂多在我們死去之後,就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已,他們不可能陪我們同生死。
那位不受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在世時,不知道修心,只知貪求五欲,到死時,才知道所追求的一切沒有一件可以讓我們帶走,能帶走的就只有我們自己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如此情況。
本則《菜根談》要我們掃除層層面具,也就是要我們找回這一顆被我們失落的本心,用本來的面目去面對五欲的生活,才不會被五欲的面具覆蓋住我們的面目,招惹無盡煩惱業隨身。
下面我們再來探討說話的修養,一句話叫人聽來覺得有味道,必定有這一句話所蘊藏的修養內涵。我們聽佛學講座,或許常會聽到說法的人引喻禪宗公案來輔助他所要闡釋的義理,為什麼每一則公案語錄會蘊藏有那麼多耐人尋味的義理滋味呢?因為禪宗的這些公案語錄,都是禪師們洗除心胸上的塵埃後所表達出來的證悟心聲,所以這些不被塵緣所惑的語言文字,聽來、看來特別耐人尋味。
比如:唐朝有某位比丘尼,作了一首悟道詩,詩的內容讀來也很耐人尋味的,這首詩的內容是︰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詩的內容,從字面上來看,他是敘述著尋春的人們翻山越嶺的到處去尋春,芒鞋都要踩破山嶺上的雲朵了,仍然還是找不到春天的蹤影,回到家中後,在自己的庭院裡,無意中拈起一朵梅花,嗅到梅花散溢出來的清香味道,才猛然發現春色早就在自家庭院裡綻開的梅花枝頭上了。
我們若將這首詩細細的品味,就會發覺詩中的內容還蘊藏著一份更耐人尋味的法味,它是引喻我們追述人生真理的人,探求智慧,往往都是向心外去追求知見,雖然曾經留意過許多現象界的問題,仍然探求不出智慧的源流,等到有一天偶兒將外求的心念,向內迴光返照,才猛然發現智慧原來早就具足在自性中了。
我們讀《菜根談》也是一樣,為什麼《菜根談》的道理會有讓人越咀嚼它越感到有菜根香的味道呢?因為這些都是作者從沒有沾染塵埃的心境中所流露出來的修養言談,所以每一則《菜根談》才有這麼令人回味無窮的菜根香。
我們的言談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所說的話,是發自於不沾染塵埃的心境,那麼所說的言語,必然也是句句都蘊藏有豐富的修養內涵,必然也是值得讓人留傳下去的言教,但願我們以此來共勉說話的修養。
(載於七十九年六月二十日出版之第四十三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