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二十則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
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
性命的我,要認得真,則萬理皆備,
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欲不入。
【譯文】
形體的我,我們要去視破它只是假和合的現象,如此對萬有現象也同樣能透視它是空幻的,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凡是有相皆是空幻,這個心就時常有一份如同大虛空一般坦蕩的心懷。有坦蕩的虛空胸懷,自然天地良知都會來居於心中。
心靈的我,我們要認得出它的真實面目,如此對萬法的理體也同樣能具備有認得它的真相能力,如果我們能夠認得萬法理體真相,這個心靈就時常有圓滿真實的心態。有圓滿真實心態,自然一切眾生的塵緣物欲都不會入侵心性。
【講話】
本則《菜根談》所談到的是色心的修養問題,有關色心的概念分析,都是屬於抽象的話題,聽起來比較乏味,我儘量的分析,大家也用心的來聽講,但願這一則《菜根談》的色心修養講話,能帶給大家對身心世界有更高層次的認識。
佛法分析宇宙現象,將萬事萬物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佛法稱為「色」,以現代名詞來講,就是物理的、生理的。另一類是精神的,佛法稱作「心」,以現代的名詞來講,就是心理的。
佛法中所稱的「色」,它的範圍比一般人所指的男女色還要廣泛,包羅有一切形形色色的東西。比如︰青、黃、紅、綠等稱為顏色,高、低、大、小等稱為形色。「色」的主要組合條件,佛法稱它為「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比如︰我們的軀體,堅硬的骨骼是屬地大,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是屬水大,體溫是屬火大,呼吸是屬風大。
佛法告訴我們,這四大條件所組合的形形色色,都是具有變化、障礙的事物,也就是說「色」是具有「變化、障礙」之義。比如︰我們的軀體,骨骼、血液、體溫、呼吸的四大條件失調,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病痛。
此四大組合的現象,從其物理變化的角度來看,是有「成、住、壞、空」的無常現象;從生理變化的角度來看,是會有「生、老、病、死」的無常現象,所以面對種種的色相時,我們就要有一份無常的心理準備。比如︰當我們的軀體上的頭髮白時、面皮皺時、牙齒脫落時,這都是事物蛻變的必然過程,如果我們堅持要永遠擁有黑髮、紅顏,當情況與願相違時,就會有惶恐與煩惱的心態。
佛法的唯識論中提到︰『世間上現象的一切,如果你是以「實存」的概念來看它,就會被現象界所迷。』因此佛法要我們去透視宇宙人生一切五彩繽紛的現象,都是由眾多條件的組合而幻現出來的假相。經由眾多條件所緣起的現象,我們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受到緣起的各種假相所迷惑,在緣起的幻化現象當中,我們最常被下列六種假相所迷惑︰
1﹒分位假相︰
時間本無歲月痕跡,會有歲月現象,是我們以太陽為中心去設定的,地球繞太陽一週是為一年;月球繞太陽一圈是為一個月;地球自轉一圈是為一天;一天又將它分成廿四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每一分有六十秒。如果我們另外以其他的星球為中心去設定時間,歲月的時間就又有不同的差距了,所以說時間的分位,是設定出來的分位假相。
又空間也本無寬窄,香港和新加坡同是彈丸之地,香港的環境建設雜亂密集,又所保留的綠地不多,所以香港的空間,給人的感覺,就是狹小得叫人透不過氣的環境;新加坡的環境建設,雖然也是密集,但劃分得井井有條,而且又保留有不少的綠地,所以新加坡的空間給人的感覺,就是寬大得叫人舒暢神怡的環境。可見空間的大小,是建設的分位假相。
另外空間與時間跟我們的心境也有關係,當心境快樂時,度年如度日;反之,則度日如度年。當心境快樂時,住陋屋窄巷也覺心曠神怡;反之,住寬敞華屋,仍覺煩躁不安。所以對時空現象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分位假相所迷惑。
2﹒相續假相︰
我們看錄影帶,螢幕出現的活動影相,是影帶上一幅幅影相的相續動作,以快速之旋轉所幻現出來的現象。又如各種物體,用科學的分析法去透視它,都是由許多質子、中子、電子排列組合而成的,因這些條件相續聚集不散,而幻現出各種靜止不動似的物體。所以對物體現象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相續假相所迷惑。
3﹒和合假相︰
一棟房子是經由鋼筋、水泥、磚頭、人工的眾緣和合而產生出來的一合相;一件衣服,是經由農人、紡織工人、裁縫師的眾緣和合而產生出來的一合相,我們看許多東西集合在一起,成為一箇個體的一合相,這箇個體的一合相,如再與其他因緣起和合,又會轉變成另一種個體的一合相。
比如︰農人種植棉花,紡織工人紡紗織布的和合,而產生一塊布的一合相,這塊布如果再緣遇一個需要衣服的人,布的個體一合相,就會再改變成為另一種個體的一合相,而變成衣服的個體一合相;若遇到的是一個佈置會場的人,這塊布的個體一合相,可能就會被改變成布幕的個體一合相。所以對和合組織起來的一合相,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和合假相所迷惑。
4﹒對待假相︰
在我們語言文字中有許多相對性的名詞,高低、多少、胖瘦、善惡、憂喜等,都是相對性的名詞,這是用以說明二種相反的現象,但這些對比名詞用來說明事物,並沒有不變的個體。比如︰五尺的身高與六尺的身高相比,五尺的身高我們就給它一個「低」的名詞,但是這五尺身高的個體,再與四尺身高相比,同樣是五尺身高的個體,這時候我們就要改變名詞,而給它一個「高」的名詞了。又如同樣一餐五菜一湯的梅花餐,看在富有人家的眼中是很寒酸的飲食,但看在窮苦人家的眼中則是很豐盛的飯食。所以這些經由比較所顯示的對待假相,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對待假相所迷惑。
5﹒妄執假相︰
我們中國的民俗,妄執亡魂需要使用冥紙,所以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到處都看得到百姓以冥紙在拜祭鬼神,西方人就沒有這種民俗現象了。又古代的中國婦女,妄執「三寸金蓮」是美的象徵,民國以來政府破除纏腳的習俗,「三寸金蓮」對中國婦女來說,再也不是美的象徵了。又如人們妄執宇宙間,有個命運的主宰者,這個宇宙的創造者,有人稱他為上帝,也有人稱他為神,也有人稱為無極老母。這些經由妄執而造成的假相,若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妄執假相所迷惑。
6﹒假說假相︰
設定假說出來的概念形象,它只有一箇概念,並沒有存在的東西。比如︰種瓜得豆、龜毛、兔角、龍、帶角虎、麒麟。如果將這些假設的假說概念東西,以實存概念來看它,就會被假說假相所迷惑。
總而言之,宇宙的一切,若從它的形態與作用來說,有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現象。比如︰我們的手指頭,將它全部伸張開來時,就稱為掌,若將它握起來,則稱為拳,不論掌或拳,都是一個名詞罷了,它沒有一箇不變的實存箇體。
所以本則《菜根談》提到形體的我乃至萬有現象,都要去透視它是空幻的,都沒有不變實存的箇體,如此,才不會被各種假相所蔽障,生活才能經常與「緣起性空」相應,才能從緣起的事物中,領悟到宇宙義理真象。
前面提到宇宙現象,將萬事萬物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佛法稱它為「色」;一類是精神的,佛法稱它為「心」,有關萬有現象的空幻義理,我依佛法給大家作了上述的分析,接著我再為大家來分析精神的「心」要如何去認識。
佛法將「色與心」二法,稱為「五蘊」,這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聚集義,也就是說聚集色、受、想、行、識的幻業成為我們心性上的障礙物,所以稱為這五種現象為「蘊」。
蘊又稱作陰,覆蓋之義,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的幻業都是覆蓋在我們心性上的障礙物,所以五蘊又稱作「五陰」。
五蘊中,「色法」佔一蘊,其他「受、想、行、識」四蘊都歸納在「心法」之中。
下面我個別的將這心法四蘊中所包含的八識心態作個分析︰
「受蘊」與「想蘊」,在佛法唯識論中指的是「前五識」與「第六意識」。「受蘊」是指八識中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這五識在八識中稱它為「前五識」。「想蘊」是指八識中的「意識」,這在八識中稱為「第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器官,佛法稱它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色境,佛法稱它為「六塵」;當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佛法稱它為「六識」。佛法又將「六根」與「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若「十二處」再加上「六識」,則合稱為「十八界」。
五識緣五塵,通「善、惡、無記」三性,能助第六識產生造作善、惡、無記諸業行的念頭,這五識是第六識外現行相的助緣,所以前五識若與正信等意念相應,則為善法性所攝;若與邪信等意念相應,則為惡法性所攝;若與善不善俱不相應,則為無記法性所攝。
第六識緣前五識一切「善、惡、無記」行相,對塵境的顯現分別,都是在前五識外現行相之前,所以意善,外現前五識的行相則正;意惡,外現前五識的行相則邪。
「行蘊」在佛法唯識論中,是指「末那識」,在八識中此「末那識」稱為「第七識」。末那識從無始以來,為第六意識所依,是第六意識的根,它若以無明為體,就會妄執第八阿賴耶識以為我體,以此我執而緣起第六意識思量「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的心意,而外現前五識的貪、瞋、痴行以為我用。
「末那識」在八識中就像一個司令台,它要執行諸識的活動命令,既要指令第八識去呈現它所執取的一切法作為我體,也要指令第六意識去思量自己所執取的一切法,外現前五識以為我用,因為第七識是向諸識傳送命令的司令台,所以「末那識」稱為「行蘊」。
「末那識」擁有十八個心所法,因「末那識」在八個識中佔有極重要的份量,所以我在這兒順便將十八個心所法提出來略加介紹︰
1﹒不信︰是於諸善法,心不肯信受,產生不了對善法的實踐意願之心態。
2﹒懈怠︰是對諸善法,不肯勤以策勵,障礙善法修持願力的怠惰心態。
3﹒放逸︰是依懈怠之念而起,對一切有為法,心不會去防惡護善,使惡念增長的心態。
4﹒惛沉︰是障蔽輕安的心情,使心愚痴不明的心態。
5﹒掉舉︰是貪愛不捨,既追戀往昔所貪愛的喜樂塵境,又隨順現前所貪愛的喜樂塵境,是一種無法平靜下來的心態。
6﹒失正念︰是以煩惱為體所造成的散亂心態。
7﹒不正知︰是從煩惱之體經由煩惱相應慧所產生的不明心態。
8﹒散亂︰是心受貪瞋痴之念所繫,而出現的念念流散之心態。
以上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等八種心所法,稱為「八大隨煩惱」,屬惡法性所攝。
9﹒意︰是一切時中都在恆審思量一切法的心態。
10﹒觸︰是後者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與之和合的變化心態。
11﹒受︰是領納一切境界之心態。
12﹒想︰是彩畫施設種種妄想之心態。
13﹒思︰是造作意念之心態。
以上意、觸、受、想、思等五種心所法,稱為「五遍行」,此五心所法,除了與第七識相應外,亦兼攝第八識,屬善、惡、無記法性所攝。
14﹒慧︰此慧若與我見為體的煩惱相應,便是隨順我愛,趣向的一種不合理的觀察與推求之心態;若以我見為體的覺照相應,便是隨順我覺,趣向的一種合情合理的觀察與推求之心態,此一心所法,稱為「別境」,屬善、惡法性所攝。
15﹒我貪:貪即是愛,是愛著「我相」恆取不捨的心態。
16﹒我痴︰是惛迷不能省察無我之心態。
17﹒我見︰是將非我之相,妄取為我相的執著心態。
18﹒我慢︰是妄取我相後,以我自恃的高舉心態。
19﹒以上我貪、我痴、我見、我慢等四種心所法,稱為「根本煩惱」,屬惡法性所攝。
「識蘊」在佛法唯識論中,是指「阿賴耶識」,在八識中此阿賴耶識稱為「第八識」。此識猶如倉庫,既能將根身器界一切有漏諸法的能源藏在識身之中,也能將如來法界無漏佛法的能源藏於識身之中,其性「無覆無記」,也就是說它既不會覆蓋一切法,也不會記憶一切法;其性「非善非惡」──也就是說它只隨第七識所執取之指令及第六識之善惡引業所牽,如是來如是去,自身毫無自主之力。所以當第八識接收到第七識執取有漏法的訊息時,就將他倉庫中所儲存的有漏法呈現在第六意識中思量,使前五識緣起有漏法的現行,於是有情眾生界的生死流轉現象就隨緣起現行。當第八識接收到第七識放棄有漏法的執取訊息時,第八識倉庫中所儲存的無漏法就全部呈現在第六意識中,使前五識緣起無漏法的現行,於是有情眾生界的涅槃還滅現象就隨緣起現行。
以上所述八識心法的心態,若要將眾生界的生死流轉心態,轉作涅槃返滅心態,在眾生因地上,必須將識轉成智,才有果地的返滅涅槃風光。若要將識轉作智,首先在因地上必須要先將第七識轉作「平等性智」,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根,它轉作平等性智後,第六識的思量作用,自然就轉作「妙觀察智」。此時第七的平等性智,就會向第八識傳達無分別的平等訊息,使第八識呈現平等無分別的「大圓鏡智」之內涵。於是第六的妙觀察智,就運起第七的平等性智而發揮自己的妙觀察智,使前五識的現行識轉作「成所作智」。如此前五之「成所作智」所起之現行現象,就回歸作第八大圓鏡智的無分別自體現量境,這時眾生界的生死流轉,就全部返流入無分別的涅槃寂滅妙心中。
心法在佛法裡是屬「唯識學」,今天只為大家做概念性的心法介紹,若要探討詳情,有機緣可研究唯識學的「八識規矩頌」。
前面我們分析色法,了解每件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單一性的,而是緣起和合而成的,都只是暫時聚合的現象,沒有獨立的不變箇體。我們再從現在所分析的心法來看,八識相互緣起的心念,也是沒有一個單一性的獨立箇體,所以每一念也都是八識暫時聚合的現象,找不到一個獨立念頭的箇體,所以色心二法,皆是緣起性空的現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開始就有這麼一段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經文中的「五蘊皆空」,就是本則《菜根談》所說的色心修養。心經上說這箇「五蘊皆空」的色心現象,是經由「觀自在菩薩」用高深的般若智慧去觀照出來的。
所以只要我們肯時時修習般若的智慧觀照修養,對一切境就不會受惑,而有色自在的安樂;對一切念也不會受惑,而有心自在的安樂;如此漸次修習,有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修養時,對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真諦,就有智自在的觀照能力,如此在一切時中的生活應對,就有度一切苦厄的安樂消息了。
從佛法的分析,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的一切色心現象,都是靠眾緣的聚合而成,它不是單一性、獨立性的,正如人的存在也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和合而成的生命體,可是人們卻把這些五蘊暫時假和合的色心之我,當成有一個真實的我。當我們在假和合的生命體上,建立起「我」的實存執情之後,接著就希望讓「我」的享受越多越好,於是就產生了「境界愛」;又會希望自我的一切能永恆相續,於是又產生了「後有愛」。有了這些自體愛之後,眾生就開始造業,對喜愛的事物就執取不捨的追求它、執著它,若得不到時,就產生瞋恨心,而去破壞它、毀滅它,如此就造作惡業,而於六道中生死輪迴。
所以眾生痛苦的根源即在「我執」,由於我們對五蘊假和合的色心之我,看不破,內心執持有一個真實的我,以致天天為我的生活享受與幸福而忙碌,所有放不下的繫縛苦惱,都是為了這個色心之我而受苦受難。因知,一個聰明人,他再怎樣的聰明,如果看不破色心的我,無論身在何處,都是痛苦煩惱的;就像一個癌症病患,只要病根未除,雖移居世外桃源,一樣也會病發身亡的。
色心的變化給人的感受雖然是苦,如果我們用高深的智慧去觀察,就能發現在變化中還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若說一切都一成不變,那麼窮人就永遠貧窮,富貴的人就永遠是富貴,痛苦的人就永遠痛苦,愚笨的人永遠愚笨,花謝就永不再有花開的現象。就因為萬事都在變化當中,所以窮苦的人可因努力而成富貴,愚笨的人可因學習而聰明,花卉也會逢春再盛開,病人因調養而健康。
因知「變化」也是一股原動力,只要我肯努力,無限的展望與轉機都存在其中了。因此只要能以高智慧去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化解生活上的無邊煩惱,這份無煩惱的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的修養,也就是本則《菜根談》所提到的色心教育──有坦蕩的虛空胸懷,自然天地良知都會來居於心中;有圓滿真實的心靈,自然一切眾生的塵緣物欲都不會入侵心性。
但願大家以般若智慧去勘破、認識色心之我的假相,而獲得「天地良知來居心中」,還有「眾生塵緣不入侵心性」的修養內涵。
最後我來講一則寓言故事,結束本則《菜根談》的講話︰
有一個行人,在曠野中被一頭狂象從後面追趕著,這個人擔心自己被狂象追上,就沒命的逃跑,跑到一棵大樹下,發現有一條樹藤垂懸到樹下的一口井中,於是就攀藤入井暫避狂象追逐的危難。
他抓攀樹藤懸在井中時,往井底一瞧,卻發現井底有四條毒蛇,再往上看,藤上竟然有黑、白兩隻老鼠正在啃咬樹藤,這時行人所處的環境,上下都有危機──樹藤一旦被二隻鼠啃斷了,掉落井底,也是沒命。
正當行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之時,樹上的蜂巢斷續垂滴下來的蜂蜜,隨著樹藤而流,流到了行者的眼前,行人看到了馬上被甜蜜所誘,便用他的舌頭去舔食蜂蜜,並還要再等待蜂蜜不斷的流下來,忘了自己周身的安危。
這一則寓言故事,是引喻我們在六道的曠野中輪迴,當發現曠野中有一頭「無常」的狂象在追逐自己時,就趕緊找個地方躲藏起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軀殼,人住進軀殼中後,才發現這個躲藏的地方又有地、水、火、風的四大不調之病毒,也不是可以久留之處。生命雖然暫時避開狂象的威脅,歲月的時間之藤,卻在畫夜的黑白二鼠的啃咬下,也將要失去了生命的保障,可是避難的人,卻因為舔食到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的甜蜜,竟忘了四大的逼害,歲月的垂危,而不想出離危境。
我們大家都是進入古井中避難的那位在曠野中逃生的行者,只要我們能看破古井的無常真象,就會有急於出離古井的智慧,並且還能走到一處安全的地方,過著沒有恐懼的安樂自在生活。
(載於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第四十二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二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