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省篇-第十八則
學者動靜殊操,
喧寂異趣,
還是鍛鍊未熟,
心神混淆故耳!
須是操存涵養,
定雲止水中,
有鳶飛魚躍的景象;
風狂雨驟處,
有波恬浪靜的風光,
纔見處一化齊之妙。
【音義】
1﹒混淆︰淆,音讀若搖,注音作ㄧㄠˊ;雜亂的意思。混淆就是混雜不明。
2﹒鳶︰音讀若淵,注音作ㄩㄢ;鳥名。鳶的體形像鷹,但比鷹小,嘴也比鷹短,尾則比鷹長。鳶又稱老雕或鷂鷹。
3﹒風狂雨驟︰驟音讀若奏,注音作ㄗㄡˋ;突然、急速的意思。風狂,是形容風勢強大。雨驟,是形容雨勢暴急。
4﹒波恬浪靜︰恬,音讀若田,注音作ㄊㄧㄢˊ;平靜的意思。波恬浪靜,就是海面平靜無波浪。
5﹒處一化齊︰處一,就是守住一個不變立場。化齊,就是去影響變化之境,能夠轉化成統一不變之境。處一化齊,就是︰守住一個不變立場,去影響萬變現象,一齊歸於一個不變的原則。
【譯文】
修學心性修養的人,如果在一動一靜的舉止行為中,有不同的情操;在喧鬧與靜寂的生活環境中,有不同的情趣,這就是心性修養的鍛鍊還沒有成熟,心神容易受環境影響產生混雜不明的觀念所致!必須要能把握存在自心中的涵養,使自己處在如同「定雲止水」一般不動靜止的寧靜心境中時,也有如「鳶飛魚躍」一般的潛在活力之景象;使自己處在如同「狂風暴雨」一般動盪不安的紛擾心境中時,也有如「波平浪靜」的不動寧靜之風光;能有這樣的修養,才能見到自己的修持已有守住不變的心性立場,而且還能產生妙觀察能力,轉化萬變的現象歸於不變的真如法界。
【講話】
一般世俗人在一動一靜的心境中,都沒自我安撫的能力。最近有位鄉親來拜訪我,他說家母曾跟他提過,只要幫媳婦把孫子帶到國中年齡之時,就要放下家務事,到台中普門學苑靜住修行。我聽了笑一笑,對鄉親說︰『要放下談何容易!現在他的孫子已讀高中了,還不是放不下來。』
我想這個「放不下」都是世俗人的通病,也是世俗人在一動一靜的心境料理上發揮不出自我安撫能力的現象。
譬如︰當自己在勞碌的生活中時,便很渴望能夠得到一份清閒,於是面對工作時,就會受到這一念渴求清閒的心態所影響,做起事來就越作越不耐煩,最後就會向人發牢騷,甚至無法穩定自己的情緒,還要對家人發脾氣。但是一旦有得清閒的日子可過的時候,卻又不懂去享受清福,心中又不停的在惦念家中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對不用自己再去牽掛也過得去的事,偏偏不插上一腳又不得安心。這種「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的矛盾心態,就是心性修養不成熟的現象。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的法身本來就具足在一切眾生的自性中,眾生念念迴光反照有自見自性的能力就是成就自性報身佛;從報身佛心思量發露智慧去覺照因緣,產生運用一切變化現象的能力,就是成就自性化身佛。』
我們的心性本來就如晴空,若對萬法有一念的思量,這份有如晴空的心性,就會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自己的心性中,若沒有很把握的操存涵養,對一切變化現象,就不能自己去覺悟,就不能產生修行自性化身佛的功德。
一般信徒的佛法行持信心,多數人在心性中都沒有自己的肯定操存涵養,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響,而產生混雜不明的信心。
比如:過去的佛門大德,都教信徒念「ㄛ彌陀佛」,現今佛門又有一個大德極力的在倡導信眾念佛,要將「ㄛ彌陀佛」的「ㄛ」音改成「ㄚ」音,於是一些念了數十多年「ㄛ彌陀佛」的佛教徒,本來已經有了一份安然自在的念佛情趣了,經這位大德的糾正,便不知如何適從,有不少信徒都為此感到迷惑,請教我究竟那個發音對?
我說︰『念「ㄛ」念「ㄚ」都是對,當心自己的心性被天下和尚的舌頭給瞞惑了。』
這些信徒原本有了靜寂的修行情趣,因為這份情趣不是心性中自己所把握得住的操存涵養,所以在和尚正反調的法教喧鬧下,就失去了自己原先擁有的靜寂修行情趣,而產生混雜不明的修行疑情,面對和尚正反調的法教,心神就無法發揮智慧的覺照能力,無法覺照、運用變化現象來修行自性化身佛的功德了。
在禪宗公案中,就有一個不被和尚正反調的法教給瞞惑的禪師,我把這個公案提出來,作為大家修行自性化身佛的功德之指南,馬祖道一和大梅法常有一段有趣的師資機緣︰
大梅法常首次去參訪馬祖道一禪師時,請教馬祖道一禪師說︰『甚麼是佛?』
馬祖道一禪師回答說︰『即心即佛。』
大梅法常禪師聽了就開悟了。後來馬祖道一禪師為驗證大梅悟境,便指派一個門下弟子去考驗大梅法常禪師。
這位馬祖道一的門徒到大梅的住處拜訪,就請問大梅法常說︰『你去參訪馬祖禪師,學到甚麼法呢?』
大梅答說︰『馬祖禪師教我「即心即佛」。』這位馬祖的門徒就故意對大梅說︰『現在馬祖禪師不再教人「即心即佛」了,他改教人「非心非佛」。』
大梅禪師聽了哈哈大笑的說︰『這個老和尚如此的作弄人,沒了期!管他說甚麼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馬祖的門徒回去後,將大梅的話轉告馬祖,馬祖就很高興的讚嘆說︰『梅子成熟矣!』
由此可見不是天下和尚的舌頭要瞞惑人,而是學人出入變化現象時,沒有迴光反照自見自性的操存涵養,所以面對喧寂的變化處境,便無法發揮自性報身佛的智慧覺照能力,修自性化身佛的功德。
人若處在「定雲止水」一般不動靜止的寧靜心境中時,真的還能見得到有如「鳶飛魚躍」一般的活力嗎?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確實有這份活力的存在,而且可能大家也曾有這份經驗,只是還沒體會到而已。
曾有一位信徒向人表示說︰『印師父他一個人大概挑負有五個人的工作份量。』我認為這位信徒的話並不誇大,在這裡我並不是引用這一句話來眩耀自己有超人的能力,而是用來說明一個人面對工作時,如果能夠有一份如同「定雲止水」一般不動靜止的專注心境,便能產生一股超越平常的工作活力。
我有一位佛院同學如本法師,要在太平創辦慈恩幼稚園時,請我幫忙籌備工作,當時我找來一位在幼稚園工作的普門慈幼會友,幫忙彩繪園舍四周牆壁的卡通圖畫,這個會友先將卡通人物造型輪廓,用粉筆畫在牆壁上後,就碰上雨天,沒辦法再進行上彩的工作。這場雨一下就下了一個星期,等到雨停時,要幫忙彩繪壁畫的會友要上班了,沒有時間再過來進行上彩的工作,而這邊慈恩幼稚園的開學日期也逼近了,於是我到慈恩幼稚園去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接下這個工作,這一看才知道連牆壁上粉筆畫的景物輪廓也被雨水沖洗掉了,在無人可託之下,我只好自己上場了。
過去我除了偶兒設計雜誌刊頭外,很少有繪圖經驗,尤其是大幅面的壁畫,根本就不曾接觸過,在情勢所逼之下,我拋開一切自我能力的設限執情,將自己的全部精神收攝在作畫上,我竟然有能力將四周牆壁上要畫的卡通景物造型輪廓又重畫出來,然後我再調動普門的全體職員到慈恩去幫忙我作壁畫的上彩工作,終於在預期中,將四周牆壁上的壁畫全部完成。
事後我對自己這份超平常的工作能力,曾作一番分析,我發現這是一種定中的潛能,它是從一心不亂的心境中發揮出來的,而這股潛能的力量一經發揮出來,就有如同「鳶飛魚躍」一般的活潑活力。
那麼在「狂風暴雨」一般動盪不安的紛擾環境中時,真會有那份「波平浪靜」的不動寧靜之心境嗎?這一份修養,在我個人的體驗並不深,因為我的人生還不曾經歷過如同狂風暴雨一般動盪不安的際遇,但動盪不安的紛擾不是沒有,就以面對普門的慈善與文化事業的人事來說,我個人在用人的原則上,最討厭看到人家帶著一份煩惱的心、免強的心、不安的心與我同事普門服務工作,所以服務人員一旦有不安於現職而想離去的表示,我就很少去挽留人家。
另者我個人與信徒的往來,我也不懂如何去討好人家的心意,以贏得人家為普門的公益工作付出一份協助的心力,我只知道,當見到人家以一顆歡喜心來協助普門公益工作時,就以感激的心態去珍惜人家的關心與協助,沒有福德因緣可獲得人家的關心與協助時,面對眼前的人事紛擾,我就自己帶著一份捨身命的心態,隨順逆緣盡自己所能盡的心力去照應大局。
所以雖然在人事上難免有動盪不安的紛擾,但我能以一份一無所求的盡力心態去應對,因此在紛擾中,對自己心念的安頓,覺得還不致於失去「波平浪靜」的心境。我深深的感覺到,一個人如果有放身捨命的「一無所求」之生活心態時,面對動盪不安的紛擾,還不致於會受到得失的風雨騷擾,而失去掌握寧境的生活心力。
(載於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日出版之第四十二期《普門慈幼雜誌》)。
16
02-2015
修省篇-第十八則